此前的文章专门叙述了左宗棠平定甘陕、收复新疆的故事,并单篇写了刘松山、刘锦棠、多隆阿、雷正绾、黄鼎、曹克忠、傅先宗、余虎恩、马德昭、简敬临、金运昌、黄万鹏等将领的故事,作为主帅的左宗棠却没有专门赘述,今天就来讲一讲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作为极重科举的清朝,左宗棠只是一个举人出身(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进士才能为官,举人只能做幕僚),但生性颖悟,少有大志,连林则徐都对其大加赞赏。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林则徐从新疆回福建老家,途径长沙,专门会见了左宗棠,两人交谈甚欢,林则徐还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新疆的地理、风俗、钱粮的资料赠予左宗棠。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邀出山。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八旗军伤亡惨重,清廷不得不进一步放权给地方,因左宗棠通晓军务,清廷也不再讲求出身,破格提拔左宗棠四品京堂候补,并令其到湖南招募5000兵勇,组建“楚勇”(楚军),而后转战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率军全歼太平军最后的残部李世贤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底定东南。
同治六年(1867年),因甘陕局势崩坏,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节制西北战场上的各路清军,全权负责甘陕战事。而后,左宗棠转战甘陕千里,大小百余战,最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彻底平定甘陕,因功被加授东阁大学士。
甘陕平定后,左宗棠力排朝廷放弃新疆的谬议,并制定“先北后南”(先收复北疆,再进军南疆)、“缓进急战”的收复新疆战略计划。左宗棠还建立了“兰州制造局”,大力仿造洋枪洋炮,为西征军准备充足的军械。因清廷财政困难,左宗棠还通过商人胡雪岩向洋人借款,以筹办军需。同时,左宗棠密切注意国际形势,利用英国与沙俄的矛盾,争取减少清军进入新疆的阻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光绪二年(1876年)4月,左宗棠命湘军悍将刘锦棠、八旗悍将金顺分兵两路,自己则坐镇肃州(今酒泉)居中调度,其余清军各部皆按照战前部署有序出征。在左宗棠的运筹帷幄和各路清军的英勇拼杀下,至当年8月,清军就收复天山以北,战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收复北疆后,左宗棠又以金顺留守乌鲁木齐监视沙俄动向,以刘锦棠为前线总指挥,节制各路清军越过天山,收复南疆。光绪三年(1877年)4月,清军迅速攻破达坂、托克逊、吐鲁番等南疆门户,而后,通过南疆八城之战,收复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以及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至此南疆全部光复。
短短不到2年时间,左宗棠指挥清军收复新疆全境(除沙俄占据外的伊犁),一时间名震天下,而后,清廷与沙俄就伊犁归属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左宗棠见沙俄名为谈判,实则在暗中调兵遣将,准备长期霸占伊犁。于是,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部署清军分三路向伊犁挺进:命金顺部出精河为东路;命张曜部驻特克斯河畔为中路:命刘锦棠部出布鲁特游牧地为西路。左宗棠抬着棺材从肃州出征,并坐镇哈密亲领后路以为声援,以示收复伊犁之决心。沙俄见左宗棠来硬的,顿时就“怂”了一大半,最终只得在谈判桌上让步,向清廷归还伊犁,伊犁由此光复,至此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失而复得。
开国大将王震评价道:“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左公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白彦虎,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此时正值中法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左宗棠至死最不放心的也是中法战事,临终遗言:“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