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节,毛主席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故宫外,对于故宫这座凝聚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建筑,主席一直都心怀向往,主席这次来,大家都觉得主席是要进去参观一番的。
但令人意外的是,主席仅仅是绕着故宫城墙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一圈,却没有进入故宫之内。后来毛主席又来了两回,依然是只参观城墙,却决不进门。明明都来了三次,而且主席这样喜欢故宫,为什么不进去好好瞧一瞧呢?这让众人都感到疑惑。
少年意气
主席和故宫的渊源很早就产生了,他第一次来到故宫城墙之外的时候,是1918年。
1918年,主席还是个年轻的学生,为了方便和大家交流,主席托杨昌济帮忙,在三眼井胡同和同学合租了一间房子。日子当然谈不上很富裕,但也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是主席词中所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血时光。三眼井胡同的不远处就是金碧辉煌的故宫,每次回到自己的小出租屋,主席都能看见故宫的红墙绿瓦。
多年之后,主席同斯诺聊起这段经历时满怀感慨地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在另一方面,故宫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几乎透不过气来。但是,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
故宫对主席而言是一段浪漫的回忆,那是美的化身,是潦倒时光里的精神慰藉,也是主席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向往。不过主席没有在故宫旁边住很久,一年之后,主席又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漂泊,等他再回来,已经是1949年了。
回想起当年的故宫,主席心中有两种情绪,一种是感叹,感叹故宫的繁华美丽,但更深刻的情绪是痛惜,因为这蕴藏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之精华的古老建筑,竟然暴露在战火硝烟之下。贫弱的中国保护不了故宫,也保护不了千千万万的人民。
所以唯有坚持革命,才能救国。主席喜欢故宫的美丽,却并没有过分留恋,因为他还有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去完成、去实现。
以史为鉴
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北平的和平解放成为了一个惊喜,这座古城免于战火让主席心中快慰,在解放军入城之前,主席特意交代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妥善保护北京城内的文物古迹,不要让这些文化遗产再次遭到践踏。
正因为主席如此用心的交代,北京城内的文物古迹才得到了完好的保存,故宫也依旧如同当年一样,美丽的让人震撼。但是此刻身在北京的主席面对如此繁华美丽的故宫,除了向往之外,更多的是警醒。
早在我党主要机关迁入北平的时候,主席便给所有人下达了一个任务,阅读《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此书是郭沫若先生在1944年撰写的一本历史书籍,讲述的是明朝灭亡的过程原因考据分析,而1944年正是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三百年,所以是“三百年祭”。
想李自成多年以前,初举义旗的时候,何等英雄,何等顺应天意人心,甚至能让老百姓喊出:“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口号,但是,李自成的结局,却并没有比大明王朝好太多。
李自成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的腐化堕落,进入北京之前,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另一个沉溺于花花世界的君王,当他背弃了自己的本心,也就注定了最后的失败。
这也是毛主席所担心的,我们的党,是从群众中走来的,但是当我们也和李自成一样进入北京城,当曾经受尽民间疾苦的人一朝得势,他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李自成?
三百年其实并不遥远,如果不加以警醒,三百年足以诞生第二个李自成式的悲剧。所以毛主席说:“我们进城,不是李自成进城。他们进城就变了,共产党人进城是要继续革命,要建立社会主义。”
警钟长鸣
这也是主席始终不肯进入故宫参观的原因,他知道故宫之内有着无数宝藏,但是无论多么美丽的文物珍品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故宫是封建社会皇权之下的产物,是封建盛世的象征,但也同样是醉人的繁华埋葬了明清两代王朝,也埋葬了原本民心所向的李自成。
对于故宫背后代表的一切,主席感到反感,同时他也不想带这个头,不想和旧王朝的遗迹产生太多接触。人性是脆弱的,在巨大的诱惑之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坚守本心,登上高峰依然心怀最初的理想,这是全世界最难做到的事情。
但是主席就是要做到这件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即便进入了北京城,成为了国家最高领袖,他也依然是属于人民的主席,依然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了他心中始终牵挂的人民,主席可以抛却所有私人的利益。
这正是毛主席和李自成等人不同的地方,他从没有想过个人的飞黄腾达,封建时代所提倡的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在他心中不值一提,他不住故宫,不是皇帝,他不欺压百姓,不把国家当做自己私人的物品,而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来为国家和人民换一个光明的未来。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正是因为他有着比普通人更加崇高的理想,更加远大的情怀,无数王朝雨打风吹去,故宫的主人换了很多个,李自成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也不止一次的出现,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毛主席,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