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孝庄文皇后大玉儿(布木布泰),很多人都竖大拇指,都夸她格局大,着眼国事,绝对不会去和姐姐宸妃海兰珠争风吃醋,而海兰珠只会儿女私情,也不犯妹妹的忌讳,两姐妹的关注点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宸妃自然不会、也没能力去排挤妹妹庄妃,这样想,都太想当然了,两姐妹之间绝对不是那么风平浪静。
其实,翻阅史书就能看出,现在能看到的史料中,都只是描写皇太极怎么爱海兰珠,海兰珠死后多悲恸,但是,海兰珠本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长得什么样,性格如何等等,就完全没有记载。
像其他家的宠妃,比如汉成帝宠妃赵合德、成化帝宠妃万贞儿、顺治帝的宠妃董鄂氏等等,都有性格、喜好以及事迹,不管是官方还是野史,都有很多记载,和这些宠妃相比,海兰珠是不是有点神秘?
海兰珠到底多大年龄进宫?进宫前是否婚配?皇太极为什么爱她到死去活来?她是否和妹妹庄妃有过争斗?为什么这些在史书上统统看不到记载?堪称大清第一宠妃的海兰珠事迹,居然在史书上干干净净得毫无记载,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窦。
那么,海兰珠和大玉儿之间,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不愉快呢?怎么证明呢?只有从其他史料来旁敲侧击了。
首先,说说宸妃和庄妃姐妹进宫的时间和待遇:
1614年六月,16岁的哲哲嫁给皇太极,当时皇太极的后院排名第一的是继福晋乌拉那拉氏,即豪格之母,排名第二的是侧妃叶赫那拉氏,即硕塞之母,也就是说,哲哲位列第三。
1625年二月,13岁的大玉儿进宫,当时皇太极已经和继福晋离婚,只有侧妃叶赫那拉氏和哲哲,大玉儿位列第三。
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父位,册封哲哲为大福晋,位列后宫第一,大玉儿封西宫福晋,位列第二,侧妃叶赫那拉氏沦为第三。
1632年二月,巴雅尔图之女进宫,封东宫福晋,此时后宫位份是哲哲第一,东福晋第二,大玉儿第三,侧妃疑似亡故。
1634年闰八月,大约29岁的巴特玛(林丹汗遗孀),改嫁皇太极。同年十月,大约26岁的海兰珠进宫。
1635年七月,大约27岁的娜木钟(林丹汗遗孀)改嫁皇太极。同年十月初七,生育了两个女儿的东福晋被皇太极休弃,赏赐给舅舅叶赫那拉南褚。
1636年五月,皇太极称帝,大封五宫。
哲哲是中宫大福晋,位列第一;
海兰珠是东宫大福晋(关雎宫宸妃),位列第二;
娜木钟是西宫大福晋(麟趾宫贵妃),位列第三;
巴特玛是次东宫侧福晋(衍庆宫淑妃),位列第四;
大玉儿是次西宫侧福晋(永福宫庄妃),位列第五。
很显然,先进宫的大玉儿的地位一直在下降,而后进宫的海兰珠地位则一直很稳定。
再来查阅崇德五宫所用仪仗:
宸妃海兰珠、贵妃娜木钟有20件;
淑妃巴特玛、庄妃大玉儿只有13件,和亲王福晋的仪仗数量一样,区别在于淑妃、庄妃用黄伞,福晋用贴金红伞,淑妃、庄妃用回避纛dao,福晋用回避小旗。
后来,到了顺治四年(1647),多尔衮当政时期,定摄政王福晋仪仗,及诸王福晋、公主、格格仪仗。
摄政王福晋仪仗,不算车轿也足有31件;摄政王庶福晋仪仗与和硕亲王福晋、公主相同,不算车轿17件;和硕亲王庶福晋、多罗郡王多罗福晋、和硕格格仪仗相同,不算车轿12件。
也就是说,在顺治四年,仪仗数量的排序为:
中宫皇后(国主福晋)哲哲,算上车轿有35件;
摄政王福晋,不算车轿有31件;
宸妃海兰珠(已故)、贵妃娜木钟,算上车轿有20件;
摄政王庶福晋、和硕亲王福晋、公主,不算车轿有17件;
淑妃巴特玛、庄妃大玉儿(帝母),算上车轿有13件;
和硕亲王庶福晋、多罗福晋、和硕格格,不算车轿有12件。
也就是说,庄妃大玉儿在顺治四年,身为皇帝生母、先帝的侧福晋,所用仪仗别说比不过已经死去的宸妃海兰珠,就连摄政王多尔衮的庶福晋、其他亲王的福晋、以及公主们的仪仗都不如,试问憋屈不?
这也再次证明了,庄妃在多尔衮主政时期,并没有被尊为皇太后,是在多尔衮死后,才混上太后头衔的,从而可知,庄妃在小说和电视剧中的隐形大boss形象,水分有多大。
接下来,就不说宸妃海兰珠高龄进宫就占据高位,生儿子大赦,生病被皇太极牵挂啥的,就说说她死后在崇德朝的待遇:
海兰珠是死于崇德六年九月十八,但她的遗体直到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才入葬地宫,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下葬?
皇太极的原话说:“朕哀痛至极,三年未葬”,也就是说,是他伤心难过到不愿意太快让海兰珠下葬。
在海兰珠去世后的祭祀中,身为皇帝、身为丈夫的皇太极,曾多次向她下跪奠酒,这在康熙本《清太宗实录》中都有记载。
比如海兰珠去世当天,护送梓宫到暂安处,“上率诸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金、和硕公主、多罗福金、多罗格格以下,梅勒章京妻以上,亲送。上跪奠酒三爵而还。”
但是,现在常看到的乾隆本《清太宗实录》中却没有“跪”字,那是被见不得祖宗在女人面前低三下四的乾隆帝下令删掉了,从删字行为,足见乾隆这厮对女性的态度。
海兰珠在丧后三日火化,皇太极又为她举行隆重的仪式,举哀,宣读祭文,献祭,然后将棺椁guo及随葬珍宝、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具均烧火。同时,还烧掉价值万金的祭祀物品。火化仪式上还有大批和尚道士萨满,各自按照本教祭祀方式超度亡灵,祈祷宸妃早生福地。
之后,十月二十七追封宸妃为元妃,谥号“敏惠恭和”,皇太极再次率领诸王亲贵、福晋、公主、命妇们来到宸妃墓前举行祭礼。
因为宸妃之死,皇太极夜不能寐,情绪十分低落,诸王亲贵请他外出打猎散心,皇太极听从建议出去狩猎,然而,每次狩猎归来,途经宸妃墓葬处就要下马祭奠痛哭一场。
总之,在崇德时期,皇太极对宸妃的祭祀非常频繁,朝鲜国王也多次派太监专程前来“进香烛礼物”致祭。
崇德八年二月初十,宸妃正式入葬地宫时,皇太极因为“圣躬违和”没有亲自参加,派“和硕亲王以下及大臣俱往祭”,半年后,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
大玉儿的儿子福临被多尔衮推上皇位,在多尔衮执政时期,海兰珠的身后待遇还很不错,祭祀的规格仅比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武皇后孟古少两张桌、一只羊。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猝死,福临亲政,次年二月初十,尊生母庄妃为昭圣皇太后,二月二十二开始清算多尔衮。此时,身为帝母的庄妃大玉儿会苦尽甘来吗?
最后,再来看看宸妃海兰珠在顺治朝之后的身后待遇。
现代人觉得只要生前幸福美满,过得恣意张扬,管他死后怎样。但是,古人对身后的祭祀是很重视的,据说是因为人死后在阴间得不到祭祀,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所以,生前缺吃少喝都能忍受,但死后的祭祀万万不能忽视。
曾经在崇德朝身前死后都风光无限的宸妃海兰珠,最晚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就已经被无视了。
据康熙二十三年奉康熙帝之命编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年进呈御览的官书就已经对宸妃绝口不提,昭陵妃园寝就已经被称为懿靖大贵妃园寝,明明同样安葬其中的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才是太宗四妃之首,应该以元妃名冠园寝名的,官方却居然以低于元妃地位的贵妃娜木钟为首。
这是康熙帝打脸博尔济吉特氏吗?
当然不是,他那么爱他祖母,而身为昭圣太皇太后的庄妃,当时也还活着,身为帝国身份最尊贵的女性,如果姐妹情深,为何坐视亲姐姐的身后待遇被无视呢?坐视姐姐沦为孤魂野鬼呢?
然后到了嘉庆十年(1805),嘉庆帝准备回盛京祭祖,礼部提前准备祭祖礼仪。
因为这是嘉庆帝即位后第一次回老家,所以礼部去参考乾隆朝的祭祖礼仪旧例,礼部查阅完上奏嘉庆帝说,昭陵(太宗陵寝)的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以及九位格格,都继续按照乾隆年间之例祭祀。
也就是说,嘉庆朝参考的乾隆朝祭祀名单中,压根就没有宸妃海兰珠。
和奏折一起进呈嘉庆帝的,还有夹片一件,礼部在夹片上私聊皇帝,乾隆年间曾四次回盛京祭祖,但是,均没有祭祀宸妃海兰珠,“其宸妃一位,并未开载”。
这就有问题了,堂堂四妃之首,居然没有被祭祀,这是什么原因?难道宸妃没有葬在那里?
礼部又跑去咨询宗人府,确定宸妃确实葬在昭陵妃寝园,那为何乾隆时期单单撇开不祭祀宸妃呢?试想一下场景,同一片墓葬区,所有人都被祭祀了,地位最高的海兰珠却被略去?
礼部回去继续查阅档案,发现乾隆年间的祭祖礼仪,都是按照康熙年间的例子办理的,也就是说,从康熙朝,康熙皇帝去盛京祭祖,就没有祭祀过这位曾风光无限的宸妃海兰珠。
为什么从康熙朝就不祭祀宸妃了呢?
礼部摊手,查不到原因,他们也没办法,也不敢把宸妃的名号添加到被祭祀名单中,只能建议皇帝:老板,你还是按照康熙、乾隆朝旧例,不祭祀宸妃吧!嘉庆帝准奏。
通过嘉庆朝祭祀的记载明确地知道,清朝哪怕是没有封号的低位宫嫔以及皇子侍妾们,都会在身后受到祭祀,免得沦为孤魂野鬼,而曾经被皇太极捧在手心的宸妃海兰珠,却在康熙朝之后,就再没有被祭祀过。
这是官员工作疏漏的原因吗?显然不是,那些没名没分的宫嫔侍妾都没被漏掉,偏偏堂堂敏惠恭和元妃就被漏掉?哪个官员这么胆大?
所以说,从上述种种看:
要说海兰珠和大玉儿姊妹情深,大概很难让人信服,哪怕史书没有记载姐妹俩之间发生过啥矛盾,通过海兰珠的身后事看,姐俩之间也有很大的芥蒂。
不知道是海兰珠恃宠生娇闹得天怨人怒?还是大玉儿心胸狭窄借机报复呢?但不得不感叹,断绝别人的死后祭祀,一般人都干不出来,这得多大的恨意啊!才宁愿让亲姐姐变成孤魂野鬼也不让人祭祀她?
话说,也是庄妃大玉儿胆子不大,她内心深处还是惧怕皇太极,要不然,恐怕海兰珠的封号也会被剥夺,而不是只被如此无视。
最后的最后,再说一件事,虽然哲哲姑姑是大清第一位皇后,但她并没有留下一幅画像。景山寿皇殿从乾隆朝开始,就贮藏清朝历代皇帝和后妃的画像,但,里面最早的一位后妃是孝庄文皇后大玉儿,并不是哲哲。
也就是说,清廷每年除夕悬挂皇帝皇后的御容,供后代皇帝祭拜时,跟太宗皇太极画像并列接受供奉的,只有孝庄文皇后大玉儿(布木布泰)。
不好意思,哲哲女士,你也没了。
想起网友的评论:怪不得孝庄死后坚决不葬到昭陵呢,原来是怕被皇太极、哲哲、海兰珠群殴啊!
你还觉得孝庄皇后是个大格局的女子吗?反正通过上述诸事,我觉得孝庄连孝钦的心胸格局都不如啊!她能有个好名声,得亏她三孙子以及影视剧替她吹。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清朝后妃史料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