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除了打仗厉害,他建设队伍的能力也很强。
当年八路军115师分家,聂帅分到的家当是最少的,但却把自己的队伍发展的有声有色,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支八路军独立武装力量。
聂帅是怎么创造发展奇迹的?这要说回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建的时候。
115师分家
1937年是抗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的前夜,八路军刚刚在平型关拿下了历史性的大捷,其中指挥作战的聂荣臻立下头功。
但此刻聂荣臻却并没有因为平型关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因为八路军的几个老总刚刚给了他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他将留在五台山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当地的抗日敌后斗争搞起来。
相比于打一场胜仗,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要困难许多。
这里强敌环绕,根本无法保证根据地的物资供应,而且115师分家过后留给他的人马还不到3000人,这里面的战斗人员就更少了。
聂荣臻思来想去,自己手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肯定是不够建立根据地的,所以第二天他就找到左权将军提出要人。
聂帅要的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他需要能成为根据地发展骨干的干部,左权想了想报出了唐延杰的名字,聂帅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
唐延杰当时是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处处长,工作能力很强。左权能调他来帮助聂帅,聂荣臻是很满意的。
但一个唐延杰肯定是不够的。
聂荣臻的目标很明确,他要给新生的晋察冀根据地争取一个搞宣传工作的人才来,这样才能确保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八路军。
聂荣臻思考了好一会,他决定把有党内一支笔美誉的舒同物色过来,这人可是个干宣传的行家,也是党内人尽皆知的神童。
聂荣臻如此重视宣传是有原因的,晋察冀边区这个地方常年被国民党军肆虐,老百姓对军队的印象很坏,而且当时八路军和国民党戴着一样的帽徽,非常不利于工作开展。
要是没有一个宣传干部扭转八路军的形象,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就无从谈起。而舒同一来,聂荣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他相信舒同一定能把晋察冀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聂帅这时候算了算,觉得根据地的领导班子搭的差不多了,于是就找左权要来了最后一个人,也就是党内负责青年工作的王宗槐。
王宗槐算是党内的青年才俊,因为青年工作搞得好,很多青年都加入了八路军,给我军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
而且他的工作和舒同可谓是相辅相成,两人配合下,不愁晋察冀根据地搞不起来。
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
晋察冀根据地成立以后,聂帅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根据地的物资后勤补给,晋察冀边区的位置非常特殊,四面八方完全被敌占区包围,是真正的敌后根据地,所以一切吃穿用度能只能靠自己解决。
为此聂帅利用根据地内不同区域的物产特色和土地,开展矿业生产的,搞农业种植的,各地区分工合作,为边区建设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物质基础。
聂荣臻还在根据地内尝试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很好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少荒地都得到了开垦,扩大了根据地内的耕地面积。
当然开垦荒地的事情也不会只有农民干,在八路军部队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战士们也会挥起锄头干活,这一过程中就构建起了亲密的军民关系。
通过边战斗边生产的模式,晋察冀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一个孤悬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居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当然抗日根据地除了生产,更重要的任务还是和敌寇作战,为了增强根据地的军事实力,聂荣臻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建设。
边区军工厂虽然飞机大炮造不出来,但是刺刀、手榴弹、地雷等土质武器还是可以生产的,而且随着军工生产规模扩大,晋察冀边区甚至还能维修并生产简单的轻武器。
到后来晋察冀根据地生产的军工产品已经成为了八路军重要的武器装备来源。
都说聂荣臻在115师分家时分到的家当最少,但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速度反而是最快的,究其原因,一是聂荣臻早期搭建根据地领导干部班子的时候下过功夫,找来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干部。
而且这些干部的特长正好契合根据地建设的需要,所以能把边区管理的井井有条。
二是聂帅目光长远,他在根据地建设起来以前就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出什么岔子,还成为了八路军总部眼中的模范根据地。
最重要的一点是聂帅在引领根据地发展的过程中从未背离过群众路线,在群众的支持下,很多根据地的建设活动才可能展开并取得成就,善于利用群众力量才是晋察冀根据地获得成功的基础。#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