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末期,随着苏联解体的趋势日益明显,叶利钦逐渐进入美国的视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始终对"新生"的俄罗斯放心不下,生怕俄罗斯重新回到美国的对立面。为此,美国在叶利钦时代对俄罗斯进行了全面的干涉,甚至连叶利钦的人事任免都可能会引起美国的责难。
本期就跟您仔细聊一聊叶利钦时代美国到底是如何干涉俄罗斯的?
叶利钦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为首届俄罗斯总统,时刻注意叶利钦动向的美国立即邀请叶利钦访问美国。
6月18号,叶利钦应邀访美,并见到了彼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两人相谈甚欢。叶利钦表示俄罗斯已经走上并且将始终坚持走民主道路,老布什则代表美国表达了对俄罗斯忠于民主道路的肯定,并表示美国会一直支持叶利钦。
苏联解体的当天,美国就迫不及待地公开宣布支持叶利钦为俄罗斯实行民主改革所作的贡献。
为了表示美国的支持;为了挽救俄罗斯日益下滑的经济,因为一个"虚弱的不可预测的俄罗斯将是欧洲和亚洲不稳定的根源";为了以经济的复兴带动俄罗斯成为美国构想下的"民主国家",因为"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获胜都不如俄罗斯的民主制度获胜对美国更为重要",于是美国自1991年12月开始,就对俄罗斯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俄罗斯
而俄罗斯也在叶利钦的带领下,在经济方面施行以私有化和放开物价为法宝的"休克疗法";在外交上则推行明显的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政策。这让不少美国人对美俄关系的前景感到非常有信心,他们相信,俄罗斯一定会像衰落之后的英国那样,牢牢地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成为美国坚实的盟友。
事情的发展当然也很符合美国人的预期,叶利钦对美国进行了多次的访问,双方签署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文件,重新定义了两国关系,一个全新的美俄关系时代开始了。
但同时,俄罗斯内部的问题开始逐渐严重起来。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施行的依然是1978年的宪法,根据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加入了总统的元素之后,基本权力框架没有改变,俄罗斯在法律上应该是一个议会制国家。
但事实上,由于分权原则的确立和经济改革失败引发的严重的政治危机,俄罗斯形成了总统、议会、副总统、部长、法院等多个权力中心,彼此相互斗争,其中又以总统与议会的斗争尤为激烈,斗争的焦点则是是否要进行激烈的改革,是否要与西方国家保持过于密切的联系。
俄罗斯议会
双方的斗争在1992年12月1号召开的俄罗斯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叶利钦的改革方案被驳回,他提名的改革派总理盖达尔也被驳回,双方甚至在白宫里大打出手,叶利钦的政治权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况,美国绝不可能坐视不理。
七大之后,时任总统老布什与新当选总统克林顿都以各种形式表示了对叶利钦的支持。克林顿是1992年末当选美国总统,2001年初卸任,他的任期几乎与叶利钦相始终,故而克林顿在叶利钦时代美国的对俄干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克林顿自入主白宫以后,就始终将进一步促进俄罗斯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转型视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叶利钦
1993年3月20日,叶利钦发布总统令,宣布在4月25号之前进行全民公投,在公投之前,俄罗斯将进入总统的"特别治理"阶段。而议会则宣布总统违宪,"双重政权"之争驶入巅峰。
在叶利钦遭遇危机几个小时之后,克林顿就发表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声明,称"美国支持俄罗斯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历史性行动",叶利钦则是这一行动的"领导人"。美国"领导下"的许多西方国家,也都趁机对叶利钦表示了支持。
叶利钦和克林顿
1993年4月2日,俄罗斯公投之前,叶利钦在加拿大会晤了克林顿,双方签订了《温哥华宣言》,在重申了一大堆信任、合作的陈词滥调之后,双方宣布成立一个"由两国政府高级官员参加,在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领域有广泛权威的领导小组",并在能源和太空领域成立一个由俄罗斯总理和美国副总统直接领导的"美俄技术合作委员会"。
外交往往是内政的延伸,叶、克的这次会晤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美国为了加深对俄罗斯的干涉、为了帮助叶利钦打倒极端反对派、也为了清除俄罗斯的反美势力;叶利钦则借助美国的支持加强自身的政治资本,以期在即将到来的公投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在共同的利益之下,双方可谓是各取所需,只留下议会首领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在国内又是表态俄罗斯不需要外国援助,又是威胁西方国家"这种草率行动会导致流血冲突"。而他们的这种行为只能加深美国与叶利钦之间的合作。
克林顿
4月23日,公投前夕,克林顿恰如其时地表示,美国将与俄罗斯建立一种新的安全伙伴关系,并宣布了几条有利于俄罗斯的措施,还向外界承诺,他将说服国会对俄罗斯进行十八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果不其然,俄罗斯4月25号的公投结果是:总统和政府激进改革的方案获半数以上赞成通过。公投之后,府会之争继续蔓延,克林顿多次公开谴责议会领导人,并发表书面声明支持叶利钦解散议会的决定。
十月流血事件的当天,克林顿就发表了维护叶利钦的声明,称是反政府力量挑起的这场冲突,而叶利钦则别无选择,并且表示,美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叶利钦与俄罗斯的改革。
俄罗斯议会
1993年12月,俄罗斯如叶利钦所期望的那样进行了议会选举,但是选举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崇尚民族主义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成了最大的"黑马",左翼的俄罗斯共产党也获得了不少的席位,这似乎在预示、更是在左右着叶利钦的对美外交政策的转向与美俄关系的转折。
对于叶利钦来说,调整外交政策,一方面是由于议会的变动,另一方面则是重新确立的重拾"大国地位"的信心。同时,美俄在北约扩张、独联体国家等问题上始终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1994年之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逐渐增强了自己的独立性。由于俄罗斯政策的调整,美国一改苏联刚刚解体时对美俄关系的乐观情绪,特别是车臣战争爆发之后,党派之间围绕援俄还是弃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但是,此时的美俄还无法彻底摆脱彼此:叶利钦需要美国的支持,对内则深化改革、扩大政治资本,对外则保持对国际事务的影响。而美国,则不愿意轻易放弃通过对俄罗斯的和平干涉以使其彻底完成政治转型、进而彻底消除对美国的威胁。
于是,虽然有点相看两厌的趋势,但是该签的文件还是签了,该说的场面话还是得说。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96年。这一年,同时是美俄两国的大选年。如何处理美俄关系,在这样的年份就显得尤为敏感。
早在1995年,左翼政党俄罗斯共产党在国家杜马选举中成为了第一大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项大选之前的民调显示,叶利钦的支持率仅为百分之三。如果叶利钦败选,那么俄共候选人会不会再次执政呢?如果执政,那么俄罗斯会不会回到美国的对立面呢?概率应该会很大。
同样,叶利钦败选的概率也很大。"美国明白,一切纷争都比不上俄罗斯继续沿着西方的政治体系发展更重要。"所以当务之急是干涉俄罗斯大选,扶持叶利钦继续执政。
克里斯托弗
1996年3月2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俄罗斯,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俄罗斯的大选施加影响。他表示美国会支持叶利钦以及他的改革,但是如果俄共当选的话,那么"俄罗斯将孤立于欧洲其他地区之外"。
在大选当天,美国还表示,"如果俄罗斯总统选举结果使俄罗斯放弃经济改革,美国将不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帮助俄罗斯。"为了加大叶利钦胜利的砝码,美国还拉上法国和德国访问俄罗斯、支持叶利钦。
同时,克林顿还"秘密派遣了具有丰富选举经验的专家小组,赶到莫斯科传授竞选技艺。"1996年的选举结果是人所共知的,叶利钦和克林顿双双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总统之旅。
1998年,俄罗斯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俄国内对经济改革和西方国家的质疑情绪越来越高涨,美国唯恐俄罗斯放弃改革,唯恐俄罗斯的动荡会给美国带来伤害,于是克林顿亲自访问俄罗斯,承诺美国会对俄罗斯加强经济援助,并说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俄罗斯提供帮助。
同时警告其他政党领导人"不要从过去寻找治病的药方,也不要重新对经济实行国家控制。"随着叶利钦身体状况的恶化,接班人的问题开始逐渐提上日程,美国始终关注着叶利钦对继承人的选择。
1999年5月,美国还制定了"俄罗斯领导人计划",把展露头角的俄罗斯政治领导人送到美国去,让他们亲自体验美国的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克林顿还专门为这项计划拨了一千万美元的专款。
叶利钦和克林顿
可以说,叶利钦时代,美国几乎参与了俄罗斯的所有大事,并且大多数是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去干涉俄罗斯的内政。
这一方面是美国九十年代确立的国家安全战略追求的三个核心目标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叶利钦以争取美国支持来换取改革援助与政治资本的结果。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叶利钦沦为了美国的傀儡,从事实上看,在涉及北约东扩、独联体国家等重要事务的时候,叶利钦还是懂得为俄罗斯趋利避害的。
从1994年以后,更是确立了独立的"双头鹰"的外交策略,这些都应当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参考资料:
倪孝铨:《美国对独联体的政策》,《东欧中亚研究》,2002 年第 1 期
庞大鹏:《叶利钦时代美国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 年第6 期
魏国强:《从美国支持叶利钦看西方援俄》,《瞭望周刊(海外版)》,1993年第13期
赵泓:《双重政权以暴力告终——浅议俄罗斯十月流血事件》,《俄罗斯研究》,1993年
王君:《试论俄罗斯总统与议会的关系》,2000年,硕士
徐经闩:《从"蜜月"到争吵的美俄关系》,《俄罗斯研究》,1995年
康绍邦:《评俄罗斯的全民公决与政权危机》,《科学社会主义》,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