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陕西潼关一个村子来了一个卖刀人,他的刀要价高还只赊不卖,说是要等到村里的河水变红了才来收账。
村民们一看摆在地上明晃晃的刀都来看热闹了,一问价钱要50个大钱,都皱起眉头,对卖刀人嗤之以鼻:疯了吧,这么贵是想打劫吗?
恰巧村里有一位当过官军的李老头,村民们就请他来看看,这是什么刀,值这么多钱?
李老头拿起刀,歪着脖子左看右看,摸摸胡子又摸摸刀,喃喃的说:“刀是好刀,铁料不比他们的佩刀差,但也不值50个大钱吧!”
卖刀人倒也不急着解释,笑着说:“我是赊刀人,这个价钱不贵!”
一听“赊刀人”三个字,村民们沸腾了,早就听说赊刀人这个行当,但还没真见过。
这时,里长也闻讯赶来了,他听老一辈人说过,赊刀人是鬼谷子的传人,他们游走天下,精通占卜,所到之处都会留下谶语,直到有一天这些预言应验,就会来收账。
里长指着刀问赊刀人:“你什么时候来收账?”
赊刀人一看来了个懂行的,立马向里长行了个礼,抱拳说道:“等什么时候村里的河水变红了,我就来收账!”
此话一出,里长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预兆啊。
还没等里长开口继续问,村民们就大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这叫什么谶语?我们祖祖辈辈住在村里,从没听说过河水会变红,你这是等于白送我们刀吗?……”
赊刀人很平静的看着村民们说:“大伙儿不用担心,如果河水没有变红,你们都不用付我钱,就当我做善事吧。”
这下,村民们可乐坏了,一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的把刀全拿走了,而赊刀人只是拿着本子一笔一笔记上。
只有里长站在旁边看着,一言不发,等着村民们走了之后,他向赊刀人要了账本看,确认了没记错后,叹了一口气说:“年轻人,把你名字告诉我吧,万一哪天真的来收账了,我们也好认实了。”
赊刀人恭敬的再次行礼,并拿出剩下的一把刀说:“在下姓李,单名一个解字,这把刀送给您,以后作个见证。”
里长收下刀,无奈的摇摇头走了,他心里嘀咕着,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几年后,闯王李自成带着人马杀到了潼关,与明朝官军开启了激励的厮杀,这场战役双方死伤无数,不少将士的尸体坠入到河中,随着河水冲到了下游。
而当年赊刀的村子刚好就在潼关下游,幸好村子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免受战害,但村里的河水被染红了!
不少大胆的村民去河里捞起了尸体,搜出许多钱物、兵器等,里长还吩咐村民把尸体掩埋了,把物品些都藏好,别被人发现了。
谁知,没几天赊刀人李解就来到了村里,客客气气的表明来意:收当年的账来了。
村民们非常惊讶,赊刀人怎么知道了?只有里长不意外,笑脸相迎:“李公子,你当年的话应验了,真是厉害,不过赊刀的钱我们确实拿不出来,你看……”
赊刀人知道里长是守规矩的人,倒也大方,大手一挥说:“里长,我呢是赊刀人,当然有赊刀的规矩,钱我可以不要,但你们要把捡到的兵器给我抵账。”
这次轮到里长吃惊了,这赊刀人莫非真有,怎么知道这事?
不过,这些兵器对庄稼人没什么用处,指不定哪天还会变成祸害,能抵债就抵吧,还不用付刀钱了。
于是,村民们把藏起来的兵器都拿了出来,赊刀人看了后说,希望大家帮忙把兵器搬到后山不远的山神庙去。村民们也实在,照着赊刀人的安排就去了。
等到东西搬完后,赊刀人跟大家告别,但没往山神庙去,而是直接去了另一个相反的方向。
谁也不知道赊刀人要兵器干嘛,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总之赊刀人只到过一次他们村赊刀、收账,自然也不会告诉他们其他谶语了。
赊刀人这个神秘而冷门的职业,一直都备受大家关注,他们来无影去无踪,能占卜未来,靠“卜卖”走天下,这就给赊刀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作者:不说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