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剧《大明风华》在各大媒体热播,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剧中汤唯扮演的孙若薇一角,便是以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为原型的。在电视剧中,孙若薇被设计成了所谓的靖难遗孤,还因刺杀朱棣与朱瞻基发生邂逅,最后成就了一段狗血的爱情故事。可是历史上的事实并非如此,孙若薇的原型孙皇后与靖难遗孤没有任何关系,更不可能参与刺杀朱棣,她与朱瞻基也是青梅竹马的感情。本章节我们就以历史的事实出发,看看孙皇后与朱瞻基是怎样在一起的,她是怎样当上皇后的。
朱棣以靖难之役攻破南京称帝,并残酷地处理了靖难之役中站在朱允炆一方的大臣及其家眷。很多大臣被处死之后,他们的家眷被发配到边疆戍边,过着凄惨的生活,这便是所谓的靖难遗孤。电视剧中的设计是编剧为了丰富剧情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主线剧情的发展路线也是按照西方戏剧和现代艺术的架构,并不符合明朝历史本身的特点。在管制森严的明朝宫廷中,罪臣的女儿不仅不可能嫁给皇太孙,甚至都不大可能被发配,而是送入教坊司过着被人凌虐的日子,具体可参照朱棣处置黄子澄妻子和女儿的手段。
如果孙氏真的是所谓的靖难遗孤,以朱棣手段的残酷,她恐怕在南京城破后的三个月内都就灰飞烟灭了。所以历史上的孙皇后不可能是什么靖难遗孤,更不可能在参与行刺朱棣后,还能在监狱中和朱瞻基谈恋爱。
按照史书的记载,孙皇后进宫比较早,大概十岁左右就已经进宫。孙皇后的父亲孙忠是是永城县的主簿,在当地官声很好,颇有名气。孙忠原名孙愚,是国子监生出身,建文元年被选派为山西介休县的主簿,后来因政绩卓著被改任河南永城县。因此孙家在永城很出名,除了孙忠个人政绩外,孙氏也被称为才貌双全。
当时朱高炽为皇太子,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便是永城人。彭城伯夫人一眼便相中了孙氏,便利用进宫见女儿的机会把孙氏带入了明朝皇宫。孙氏是彭城伯夫人为外孙选的老婆,一进宫就颇受人关注,还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教授宫中礼仪。孙氏与朱瞻基的感情很好,于是在朱棣下诏给朱瞻基选妃时,孙氏也进入了名单。比较意外的是,孙氏并没有成为太孙妃,而只能称嫔。按照史书记载,主要原因倒不是孙氏有什么不好,更不是太子妃张氏反对,而是通过钦天监的一系列祭祀流程,最终选定济宁胡氏为正妃。
这个事情让彭城伯夫人很没面子,没事就埋怨太子妃张氏。但皇太孙选妃事国家大典之一,有严密的流程和要求,不是老百姓娶老婆,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最后也只能这样。
朱瞻基婚后的生活很平淡,他对两个老婆尽量做到公平对待。由于朱瞻基与孙氏的感情更深,所以胡氏虽然为正妃,但并不是特别受宠。朱瞻基当了皇帝后,胡氏自然成了皇后,而孙氏则只能是妃子。胡氏给朱瞻基生了两个公主,孙氏也生了一个公主,但都没有生下儿子,这让朱瞻基很是担忧。因为按照明朝的传统,太子为国本,皇帝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立太子。
后来孙氏为朱瞻基生下皇长子朱祁镇,被封为贵妃,也有了竞争皇后地位的资格。朱祁镇出生的时候,朱瞻基已经三十岁了,在这明朝算是年龄很大了。明朝以太子为国本,没有立太子就代表着朝廷不稳固。所以朱祁镇一出生,就非常受到关注,仅仅四个月时便被立为太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宫廷的礼法,也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古代医学不发达,婴儿的夭折机率很高,即便是条件最好的皇家也是如此。而太子又是一国之储君,政治影响力很大,所以立太子时对人的身体状态的考量是重要条件。
朱瞻基立朱祁镇是非常冒险的事,一旦朱祁镇夭折,将引起朝廷的动荡。而朱瞻基更冒险的是废了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这个政治风险就更大了。关于胡皇后被废,历史上说法很多,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这显然是朱瞻基为了立朱祁镇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
孙氏为贵妃,如果直接立朱祁镇为太子,那胡氏和孙氏之间必然无法平衡。朝中有人肯定会以此做文章,挑动政治势力互相倾轧。如果将朱祁镇交给胡氏抚养,这又过不了皇太后张氏那一关,毕竟孙氏一家都与张氏的母亲来往密切。况且朱瞻基和孙氏一起长大,两人感情很深,感情上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因此最后的结果是胡皇后主动退位让贤,孙氏成为继任皇后,而朱祁镇也顺利被立为皇太子。事后为了安抚胡皇后,也为了补偿她在这次事件中受的委屈,张太后把胡氏召到了她的寝宫居住,并将胡氏在内廷宴会的排位安排在孙皇后的前面。由此可以看出,张皇后对于儿子的安排还是有些不满的。尽管是为了稳定朝廷,为了让朱祁镇顺利成为太子,但这种冒险的极端做法却大违礼法。好在朱祁镇顺利成长为皇帝,否者孙皇后必然成了个大笑话。朱瞻基晚年时也对自己的做法表示后悔,但为了朝政的稳固,他的选择也没有大错。
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镇年仅八岁便成为皇帝,于是张皇后成了太皇太后,孙皇后成了皇太后。在历史上,朱祁镇当皇帝的初期都是由张太后垂帘听政的,当时的朝廷都掌握在张太后手里。孙太后除了抚养还在童年状态的朱祁镇,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朝政。这与电视剧中两位太后为了朝政和儿子发生争执,甚至引发朝廷的派系斗争是完全不符的。孙太后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太后,主动干预政治的意愿并不强烈。实际上直到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在战争中被俘,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孙太后才有机会站到政治的前线。
可以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孙皇后是明朝非常传统的皇后。他不像张皇后那样有着处理政务的超群能力,对政治也没有强烈的意愿,一心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因此在北京保卫战中,她站了出来,果断地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既是为了国家,更多的是为了儿子。同样在夺门之变中,她默认了朱祁镇复辟,也是这个道理。而电视剧中的孙若薇,很典型是个西方化的角色,人生观和做事的风格都不是东方女人。在东方即便是武则天和刘娥这样的女强人也是谋定而后动的,不是电视里那种一言不合就瞎冲动的类型。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