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汉匈战争花费,西汉将百姓迁往边境,战火一燃便死伤无数
创始人
2024-11-14 18:09:20
0

原标题:为减少汉匈战争花费,西汉将百姓迁往边境,战火一燃便死伤无数

中国古代将百姓迁往北方边界,借以充实边界郡县的人口和粮草产量,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一政策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刘恒在位第十一年,发明并施行的。发明这一政策的人,是当时的太子家令(当时的太子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家令相当于太子府的管家)晁错。

这一政策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大大减少战争的花费。因为边境郡县的人力、物力有所增加,就可以让政府更少地从中原地区调动军事必需品,减少了千里迢迢的运输线上的大量损耗;对于被迁徙的百姓来说,它会让人被迫背井离乡,又会因为战争的波及而失去性命。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要与战争为伴,代代承受着失去家人的痛苦,和频繁遭受入侵的恐惧。

发明这一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减少朝廷防御匈奴的花费,和让边境拥有对抗匈奴的实力

晁错认为徙民充边,是一项防御匈奴入侵的有力对策。他向汉文帝宣扬它时表达的观点,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点:

匈奴人吃的、穿的,都不直接来源于土地,而是来源于可以四处迁徙的牲畜。他们认为时机对,就会大举入侵;认为时机不对,就又迁徙到远离边境的地方。汉朝因此只能被动防守。匈奴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他们入侵时,如果朝廷不派兵救援,边境的将士就会因绝望而投降;如果派兵救援,没等大军赶到,匈奴人就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朝廷只能白白承担巨量的军费而不能收获成效。朝廷不怕与匈奴主力直接交战,怕的只是匈奴人用他们很容易就组织起来的进攻,引发自己需要用大量军费才能组织起来的防御,长此以往终会拖垮的政府财政。所以晁错认为:与其让朝廷承担抵御匈奴入侵的全部花费,不如加强边境郡县的实力,让他们有实力抵抗匈奴的入侵。

他还引用古代的军制,让边境乡邑选出自己尊敬的人,教他们射箭与应敌。边境百姓年少时就一起游玩,长大了又一起上阵杀敌。互相喜爱,足以为战友抛弃生命。这样的团结军队再加上朝廷的重赏,一定向前奋死而不会反转脚步。

就算如此,迁徙过去的终究是百姓而不是正规军,他们既要为了家庭在田地里劳作,又要为了预防入侵而学习作战技巧,终究抵抗不了强悍的匈奴人。让没有进行过正规训练的军队去参加战斗,就等同于让他们去送死。

徙民充边之后,汉朝在汉匈战争中的平民死伤人数更大了

匈奴人入侵边境,无非就是为了烧杀抢掠,他们就是一个土匪之国。徙民充边之后,匈奴人的劫掠反而更加方便了,边境无辜死伤的百姓也更加多了。

徙民充边第三年,汉文帝十四年“冬,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匈奴斥候骑兵一直到了雍甘泉宫,朝廷发十万汉军屯卫长安。汉文帝十八年(为方便对比忽略改元)记载:“匈奴连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郡万馀人。”汉文帝二十二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徙民充边之前,汉文帝在位前十三年之中(加上高皇后吕雉纪年时文帝统治的两年),《资治通鉴》记载的匈奴大规模入侵只有一次。

汉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

汉文帝六年时,匈奴单于请求和亲时给的理由是:汉边境官吏侮辱右贤王,右贤王没请求我的命令就擅自入侵汉朝边境。

汉文帝十一年记载:“匈奴寇狄道,时匈奴数为边患。”所以晁错才开始上书建议如何对抗匈奴的入侵,匈奴何时入侵,何时喜欢频繁入侵,基本都取决于那一任单于的性格。虽然徙民充边并没有增多匈奴入侵的频率,但它也确实增加了匈奴入侵时的收获和规模。

到汉武帝时,因这项政策而死的无辜百姓不可胜数。

汉武帝听取大行王恢的建议,策划了马邑之谋,汉匈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全面战争。

而徙民充边的规模与频率也大大增加,无辜而死的百姓不可胜数。

1、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2、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3、元狩六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4、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

汉武帝时期,因为连年的汉匈战争,中国内地的人口都锐减至景帝年间的一半,更何况那些住在边境,与敌人做邻居的徙民呢?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徙民充边确实对朝廷有利,否则汉武帝也不会背负着暴君的罪名坚持这一政策。这项政策既有功,又有过,不太好评论是非。不论如何,罪魁祸首终究是土匪行径的匈奴人,在这种敌人面前,总会有无数无辜平民死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我们能期待的就是没有战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岳... 最近几年频繁出现韩国人来到中国说这里的人是他们的祖先,首先是明玉珍,韩国人自称是他的后人,来到重庆祭...
原创 庆... 《庆余年》里,太子与二皇子两个人勾心斗角,范闲作为臣子,投靠在哪一方门下,是个难题。范闲投靠任何一方...
原创 圆...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知名的建筑物。其中在我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或许就是圆明园了,这里曾经被人尊为万园之园...
原创 重... 三星堆,距今5067-3067年前。见证了虞夏2000年历史。 虞夏两千岁 ,见证了三星堆文明的兴亡...
原创 魏... 要说历史上最“出名”的太监,那莫不过是魏忠贤,老幼皆知,臭名昭著。魏忠贤出身低微,但却领导阉党达到历...
原创 时... 时隔73年,109岁抗战女兵见到丈夫,一眼认出,随后失声痛哭 在抗战年代,为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原创 晚... 照片中一个官员出行, 抬轿的,以及随行的侍卫就有好几个人。看看这个待遇,在看这些轿夫,累得坐在地上休...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兼收并...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提到中华文明和外界的交流,大家都知道‘张骞通西域’,根据考古...
原创 溥... 说起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公元前221年起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开始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直...
原创 孔... “一身撑拄汉乾坤,无那危时喜放言。 不受祢衡轻薄误,未容曹操驾金根。” 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