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发生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失败并被杀的次年,刘备刚刚登基称帝两个月后,便以报仇为名,发动了这场针对东吴的军事行动。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不仅为死去的关羽复仇,还能夺回自己失去的荆州三郡。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在自己的晚年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争,为未来的继承者留下一个有利的政治遗产,实现统一三国的理想,这不仅是刘备一生的梦想,也是他始终未曾放弃的目标。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集结了半数益州军和蜀汉所有能征善战的将领,誓言进行一场势在必得、击败东吴并全盘收回荆州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刘备来说,意义非凡,是他为实现一统三国梦想而付出的最后一搏。然而,刘备这位征战一生、屡战屡胜的枭雄,却未曾料到,自己会败在一个年轻且名不见经传的晚辈陆逊手下。蜀军四万和沙摩蛮军一万几乎全军覆没。这个拥有38年战争经验的老将,最终因羞愧、愤怒与失望交织而离开了人世,带着未能完成的梦想和一生的遗憾。
刘备的失败,意味着他再也无法见证自己的理想成真。那么,假如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获得胜利,历史会怎样被改写呢?
夷陵之战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刘备被陆逊阻挡在了夷陵,即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如果刘备在这场战斗中获胜,蜀军便会兵临江陵,紧接着可能就会展开一场围攻江陵城的战斗。江陵作为一座坚固的城池,历史上曾在赤壁之战后经历过南郡之战,难以攻破。然而,如果刘备成功拿下夷陵,那么江陵失去了西边的屏障,最终很可能会陷落。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前,江陵还是刘备手下大将关羽治下的荆州三郡的治所。
刘备在荆州拥有深厚的民心基础,不仅因为他推行仁政,且长期以来施行宽厚治理,还得益于诸葛亮精心编织的人际网络。在刘备政权中,绝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是荆州人,因此,若刘备成功取胜,江陵很可能会在不战自降,重新回到他的掌控之中。
刘备在收复江陵后,可能会乘胜追击,进一步攻打东吴的领土,逐步恢复昔日的荆州三郡,并且有可能将战争扩展到东吴的核心地区。此时,正是刘备攻击东吴的有利时机,避开了曹魏的强大压力,集中力量进攻相对较弱的东吴。
那么,若刘备最终能击败东吴并抓住孙权,他会如何处理孙权呢?
作为一位资深政治人物,刘备并不会因为私人恩怨而做出情绪化的决定。虽然孙权的江东政权根深蒂固,但刘备显然不会轻易杀害孙权。政治人物通常更关心自身的利益和稳定,因此,刘备必定会以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孙权。他不仅需要考虑民心,也会从政治角度出发,选择不轻易杀死孙权。
类似的情况在刘备攻占益州时已然发生。当时刘璋投降了刘备,而刘备并未杀害刘璋,而是将其迁至荆州软禁,给予高官厚禄,只不过不再掌握实际权力。这一做法彰显了刘备的仁德,同时也为他在益州的统治稳定提供了支持。若刘备俘虏了孙权,必定也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将孙权迁往益州,封以高官,给予丰厚的待遇,但完全剥夺其实际政治权力。
为什么刘备选择迁移孙权而非将他软禁在江东呢?因为江东乃是孙权的根基,孙权在这里拥有大量忠实的支持者,若他仍在江东,势必会有许多人冒着风险前来营救他。而将孙权迁至陌生的地方,便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减少救援的可能性和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因此,迁移孙权至益州,并对他进行软禁和监视,成为最为合理的处置方式。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刘备与孙权之间还有政治联姻的关系。当年,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刘备,这一婚姻无疑是为了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因此,基于这一点,刘备不太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孙权。
如果刘备成功处理了孙权,接下来的局面将会是刘备与曹魏分治江山,朝廷分割,国家局势趋于稳定,或许三国的格局将提前终结,中国历史将直接过渡至南北朝时期,而三国的传奇将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