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中国曾经长期占据着全球的领先地位,不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对周边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明清两代的迁界禁海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统治者们开始逐渐闭塞起来,固步自封,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无法自拔。
尽管满清朝代曾经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但那已是封建王朝的最后辉煌,与欧美地区的飞速进步相比,清朝的优势早已消失殆尽。
清政府自欺欺人,即便对方的坚船利炮已经摆在眼前,他们仍然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将外来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将洋人视为“蛮夷”。
就在1844年,道光皇帝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泰勒写过一封信,全文只有短短的192字,但却流露出一种愚昧无知的态度。如今回头再来看信件内容,不由得令人忍俊不禁。
清朝状况
清朝自乾隆后期开始,便逐渐沉沦于不可挽回的深渊之中。与此同时,欧洲的荷兰、葡萄牙等国家早已乘着地理大发现的东风,开始了殖民扩张的历程。而英国更是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蓬勃发展,日不落帝国的威名,不仅响彻整个欧洲,甚至在美洲、亚洲、澳洲等地,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然而,清朝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说,最上层的人知道这件事,但他们毫不在意。
直到1840年,英国的战舰终于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鸦片战争的失败也唤醒了沉睡的国人,使他们产生了一丝苏醒的迹象,但这远远不够。从皇帝到地方官员,都在竭力自欺欺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外敌所打败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情景:清军在广州战败,但指挥官奕山和其他主要官员,却受到了封赏嘉奖,甚至还兴高采烈地举办了庆功宴会。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道光帝身处深宫,对外界情况一无所知,他曾下令“务使该夷片帆不返”。但实际上,前线的官兵对敌我形势了然于心。于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奕山等官员编造了胜利的假象,保举了大量人员,以平息皇帝的怒火。
奕山之所以敢如此大胆,是因为他知道,一旦战争打响,即使取得胜利,也不一定能得到多大的奖赏,但失败的后果却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他和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利益集团,选择了一条看似最为安全的道路——欺骗皇帝,以假象掩盖真相。
据史书记载,奕山一人就在奏章中一次性保举了554人,几乎涵盖了广州所有官员。这是为了维护各方利益的一种权衡之举。即使道光皇帝后来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但他早已失去了改革的勇气,只希望维持现状,保住自己的皇位。
当时,两江总督伊里布在与英方代表谈判时,明确表示了双方的心态。他指出,双方都不愿将事情闹大,希望对方能够配合,以便顺利达成协议,同时也希望对方不要揭露真相,以免惹怒皇上。最终,《南京条约》应运而生,中国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他国家看到英国从中获益,也纷纷觊觎这块肥肉。例如,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泰勒特派全权代表顾盛前往中国,谋求美国商人在通商口岸的权益。然而,当顾盛一行人抵达中国后,满清官员便竭尽全力阻挠,试图阻止他们前往北京,以掩盖真相,维护自身的利益。
傲慢的道光
美国总统向道光皇帝写信,意欲签订不平等通商条约,道光皇帝却将其当成合众国对“天朝上国”的敬仰,令人啼笑皆非。
1844年春天,出于礼节,美国向清政府发出通知函,明确了顾盛抵达的时间。消息传到广州后,官员们心中一片混乱。鸦片战争的余波还未消散,局势仍不稳定,此时美国又要派遣代表,令人不禁生出避之唯恐不及之心。一时间,各方纷纷出面,试图劝说美国不要派遣使者来华。
然而,作为一个外交力量较为薄弱的国家,清政府必须遵循外交程序,接受美国的通告。一旦事情确定,就很难因为个别劝说而改变。因此,广州衙门只能勉力接待这个“烫手山芋”,强装欢迎。然而,顾盛在来到中国后,却要求“面见大清皇帝”,这令当地官员们皆感到震惊。
在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时,他们心中都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让顾盛进京。这一决定成为了当时广州官员们的共识。
地方官员迅速起草了一份奏折,急急忙忙地送往北京,呈给道光皇帝。然而,奏折的内容却带着一股别有用心的味道。他将顾盛描述成一个前来朝见并带来贡品,唯唯诺诺请求通商的使者。
道光皇帝扫了一眼奏折,心中涌起了一丝傲慢的情绪:“我作为九五之尊、上天龙子,岂能容许这些蛮夷随意拜见?”于是,他决定派遣时任两江总督的耆英为钦差大臣,代表自己前往广州处理此事。
顾盛的主要任务,是促成清朝与美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然而,他却困在广州,无法推进行动,这让他感到十分焦虑。
当见到耆英,并得知对方有皇帝代理权时,这才松了一口气,不再提前往北京的事情。而耆英的主要任务正是阻止顾盛进京,这个问题突然变得迎刃而解。因此,不平等条约反而成了次要的议题。
啼笑皆非的信件
1844年,道光皇帝给美国总统寄去一封信,态度极端傲慢无理。作为一个即将灭亡的腐朽政权首脑,他为什么要这样得罪其他国家?
签署过《望厦条约》后,耆英便面临着怎样向道光皇帝交差的问题。他特地召集了几位精通英语和汉语的学者,把那份不平等的条约,硬生生地美化成了一份,洋人和大清互相友好的赞歌。
随着条约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封美国总统亲笔写给道光皇帝的信函。然而,这封信也被篡改成了一篇,藩属对天朝的仰慕和臣服之辞。
当道光皇帝阅读这些文件时,他感到相当满意。最后,只是轻描淡写地在上面批了一个“览”字。耆英见状,心中暗想:光是一个字可不够,我还得给他回信呢!
于是,他向道光皇帝上表,表示来信那个国家远隔重洋,仰慕着天朝的恩德……求陛下俯赐御笔。表明美国人跑这么遥远来,只是为了向天朝表示崇敬,想要得到陛下的亲笔批示,是否能多写几句呢?
道光听后,也点了点头,认为确实应该展现一下礼仪之邦的气度。然后,他挥毫写下了一份回信,共计192字。这封回信,如今看来,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道光皇帝的回信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朕不忍让你们再次长途跋涉,免得你们再次前来朝见”、“准许合众国民自由前往,按照条款自由贸易”……
字里行间,全然没有一丝羞愧之意,反而把那不平等的条约,当成了清朝对美国的关怀,一派领导给下属画大饼的模样。
这离谱的行为,正是晚晴统治者腐朽、荒唐、愚昧、无知的典型体现。
道光皇帝的回信,显示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巨大差距。他的言辞虽然措辞谦逊,但实质上是在为不平等条约背书。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对外交事务的无知与糊涂。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应当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时刻警惕外部势力的挑战,努力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强大。
同时,耆英的翻译工作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他将美国总统的信函,篡改成了一份藩属对天朝的臣服之辞,实质上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这种背叛原意的行为,暴露了当时政府官员的阴险与奸诈。对于我们而言,这应当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始终保持正直与诚实,不被权力腐蚀,坚守底线,做一个有担当、有良知的公民。
当下,道光皇帝所作的中文回信、满文译本,以及耆英翻译的美国总统书信副本,皆珍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之中。这些文献的存在应成为中华儿女的警示,激励我们不忘历史,勇往直前,努力奋发图强。
这一历史文献的保存,也是一种见证。它们见证了中国晚清时期与西方列强的交往,见证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状态,也见证了清朝统治者的无知与荒谬。将这些文献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味着它们成为了全世界共享的知识,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供人们研究、探索与思考。
对于中华儿女而言,这些文献更是一面镜子。它们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落后与软弱,以及晚清统治者的愚昧与无能。因此,我们应当以此为戒,深刻反思过去的错误与不足,警醒于历史的教训,坚定走上自强不息、自立自强之路。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