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一旦击败了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创始人
2025-07-05 07:02:00
0

“德国的人口,每年要增加90万,养活这些新增加人口的困难,自然是与年俱增的。要替这些繁殖的人口,来找工作和面包,不外有两条路,就是开拓领土和采取殖民贸易政策。”

这句不寒而栗的文字出自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在书中,希特勒用煽动性的语言当作手中的画笔,草草描绘了“大德意志帝国”的版图、人口和社会制度。

在希特勒的构想中,是要重新在欧洲建立一个“新秩序”。为了这个所谓的“新秩序”,希特勒不惜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利刃指向了东方。

假如历史有如果,希特勒果真占领了苏联,那谁又是希特勒砧板上的鱼肉?希特勒又会将他的坦克开向何方?

绝密的“巴巴罗萨”计划

1939年8月,苏德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原本敌对的两个国家一夜之间便成为友邦。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玩起了缓兵之计,一个想避免苏联和英国结成同盟,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一个则想利用有限的时间,抓紧在苏联完成工业化,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仅仅维持着一年时间,就如同厕所里的一张废纸,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

1940年7月,纳粹元首希特勒召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

在会上,希特勒向众人宣布了一个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德军将对苏联展开军事行动,发动闪电战,突然袭击苏联,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一举摧毁。

对于元首的疯狂想法,德国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将军和曼斯坦因将军十分不解。从纯军事的角度,这两位都不赞同立刻对广袤的苏联发起袭击。

毕竟历史上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教训还历历在目,约德尔和曼斯坦因都担心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不过,第三帝国的元首制度,让约德尔和曼斯坦因都只能噤若寒蝉。

为了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付诸实施,德军总参谋部立即开始准备,很快就拟定出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并将其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是中世纪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名字,计划极其保密,仅仅印制了9份文件,分发给了陆军、海军、空军总司令部,其余六份文本则由德国最高统帅部档案室进行封存。

“巴巴罗萨”计划要求在一月到两月之内,以一次大规模进攻消灭苏联的抵抗。目标是占领最北端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到伏尔加河口的南部城市阿斯特拉罕,只给苏联留下封闭在西伯利亚的少量地区,使其勉强维持基本生存。

在德国统帅部第21号作战指令(巴巴罗萨方案)中的最后一句还特别写道:“我们的进攻意图应严格保密,这一点极为重要。”

希特勒本以为能复刻闪电战在法国的成功,可是苏联不是法国,一来苏联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可以有效迟滞德国的坦克进攻。二来,当时苏联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人员的素质、武器的装备、战略的部署足可以和德国相抗衡。

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赢得了美国的外部援助。

从这之后,希特勒酝酿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彻底破产。

下一个目标

如果“巴巴罗萨”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那苏联只能获得有限的生存空间,蜷缩在乌拉尔山以东的地区。这样一来,希特勒就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

不过,希特勒绝不会停下坦克的轰鸣声。相反的是,击败苏联更会助长希特勒的野心,他会继续征服世界。

在希特勒眼中,下一个目标就是地中海周围,以便完成“第三帝国”的目标。

“第三帝国”,特指1933-1945年德国纳粹统治时期。德国自公元919年正式立国到纳粹统治之前,在其历史上曾有两个帝国,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

前一帝国指的是从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在罗马让教皇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起,到1806年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里德里布二世放弃“罗马皇帝”止。

“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指公元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到1919年霍亨·索伦王朝在11月革命中崩溃。

希特勒建立的则是“大德意志帝国”,为了历史的连贯性,也称为“第三帝国”。

希特勒本人是个疯狂的民族主义者,他所设想的是确立德国在欧洲的永久霸权,成为匹敌历史上罗马帝国疆域的伟大帝国。

要想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就必须要将整个地中海变成帝国的内湖。

另外,占领北非地区关系到“柏林-罗马”的轴心同盟。1940年9月27日,德国外交人员努力让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

它的主要条款就是,各方互相承诺,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权利,以及日本在亚洲的同样权利。三国同意,“应用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合作建设新秩序。”

所以不论是从现实因素考虑,还是从历史传承分析,德国在解决苏联这个麻烦后,腾出手来,第一件事就是控制北非等地中海地区,稳固和意大利的同盟关系,营造罗马帝国在世的假象。

希特勒不仅是这样想的,他早就开始这样谋划。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正式出兵苏联之前,就采取了措施稳住地中海局势。

1941年1月11日,希特勒签署了第22号作战指令,即“向日葵行动”,开始一项德国援助计划,一支空军部队,德国空军第10军,被派往西西里岛,协助功击马耳他和英国运输船。

1月12日,卓越的军事将领,法国战争中的坦克英雄隆美尔被希特勒正式任命为德国非洲军团总司令。

隆美尔对非洲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地形在沙漠荒原和毫无特点的山地之间转换。他写道:“在这中间横亘着利比亚唯一铺设的道路,巴尔比亚大道就像一条黑色的线在荒无人烟的大地上伸展。”

名义上,德国部队受到意大利战区指挥官领导,实际上隆美尔早就独立指挥军队。3月24日,隆美尔上演了一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好戏,不顾柏林的命令,对英联邦军队发动了攻势,一路将英国军队赶出了利比亚。

其实隆美尔十分清楚希特勒派他来到寸草不生的北非,仅仅是为了稳住局势,帮助一事无成的意大利人守住利比亚。

不然的话,希特勒就会给他更多的部队。然而,隆美尔早在一战时就荣获德国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蓝马克斯勋章”,他不会因为苦难而止步不前。

更重要的是,隆美尔有着强烈的求胜欲望。

不过当时希特勒面前的首要敌人是苏联,因此隆美尔所能做到的事情相当有限。如果解决了苏联,就能抽出足够多的兵力,调配丰富的资源,将英国人彻底赶出地中海。

对此,隆美尔在日记中还抱怨道:

“应该攻击马耳他而不是克里特岛。这样,在北非强大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就可以占据全部的原本由英国人控制的地中海海岸线,还可占领中东,作为石油来源和进攻苏联的基地。”

也正是希特勒过于专注和苏联的战事,忽略了地中海的这一关键地区,导致希特勒最终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轴心国浪费了地中海的巨大战略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军在利比亚南部建立了一支有7个师的军队,全部为机械化部队,其坦克数量相当于轴心国的两倍。

世界应该庆幸,希特勒被自己的执拗和仇恨占据了头脑,无视隆美尔的建议,从而没有给隆美尔增派其需要的有限兵力。

否则,隆美尔凭借出色的指挥艺术,说不定早就夺下了整个地中海。

到那时,中东也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占领,届时两军会合,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即便战胜不了苏联,也能呈现一个相持的状态。

结语

希特勒的很多想法都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希特勒都是按照书中的想法贯彻,包括种族主义、反犹浪潮。

至于国家疆域,希特勒也提出了领土变更论,为他进行对外扩张制造依据。

希特勒提出一个国家的领土不应永久占有,而要根据武力去决定占有的权利。他宣扬,德国领土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靠武力夺取。

德国要为日耳曼人夺取“生存空间,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所以在宣扬对外扩张时,希特勒特别注重宣扬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精神。他主张,德国要在地球上立足,必须接受普鲁士的军事训练。他鼓动,为保障日耳曼民族在地球上应得的领土,去流血牺牲。

要将“大德意志帝国”落地生根,就必须控制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

可是历史是无情的,希特勒付出了代价,其结局还是走进了历史的坟墓,成为理性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世民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隋唐时代英雄并起,李世民就像是拿了大男主剧本的男人一样。在他的手下,文臣武...
原创 武...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一代女皇就此诞生,武则天称帝后的几个月内,狄仁杰担任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原...
原创 不... 隋朝结束了大乱世,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可是与秦朝一样,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隋朝也二世而亡,大部分...
原创 武...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被盗...
原创 穷... 一、历史上的褚遂良 贞观时期,出现了许多名臣,褚遂良便是其中之一。褚遂良本来在李世民的死对头薛举手下...
原创 西... 唐朝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存在,单单从一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这里的唐人...
原创 庞... 一、不是秘密的秘密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从此抱团奋斗、生死与共,终于打拼出来了蜀汉这片...
原创 十... 演义中,第五回说到了曹操假借皇帝诏书,联合十八路诸侯,组建讨伐董卓的盟军,并推举袁绍为盟主,孙坚为先...
原创 此...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最终秦国经过不断的变法图强,走上了一统六国的道路。秦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给后人秦...
原创 华... 208年,曹操爱子曹冲罹患重疾无人能医,他捶胸顿足:“要是华佗先生还在,或可救我儿一命啊!” 众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