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应是历史上最霸气的王朝了吧,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生于草莽,可却有凌云之志,为解救天下百姓,推翻了元朝,开创了一个盛世。
然而,朱元璋在治国上文韬武略,却没有选好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导致了大明多次兵祸连连。
建文误国,朱棣靖难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立长子朱标为太子。
太子朱标是马皇后嫡长子,才德兼备,更重要的是,朱标性格温和,更具儒风,朱元璋期待长子能改变他铁血治国的风格,缔造一个更为宏大的盛世。
可朱标样样都好,就是身子有点弱不禁风。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太子朱标在巡察陕西之后感染风寒病逝,时年仅三十七岁。
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心中难过的同时也在为大明的继承人感到担忧,思量了许久,还是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就让燕王朱棣很是不满,朱棣自以为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而朱元璋平时对他的封赏也颇为丰厚,他就以为自己在朱元璋心里是特别的。
可没想到,朱元璋宁可把皇位给一个黄口小儿也不愿意给他这个亲生儿子。这个时候,朱棣就开始对朱元璋有怨言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与世长辞,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建文帝的行事风格和朱元璋完全不一样,他更讲究的是宽和,对文官集团更加重视,对武将则是采取打压的政策。
建文帝的想法是正确的,大明刚刚成立,确实需要休养生息。可建文帝却没有看清他所在的现实,那是强敌环伺,轻视武将不是等于自断根基吗?
没有了强大的守卫,他拿什么来震慑那些跟着他爷爷一起打天下的叔叔们呢?更何况,建文帝还听从了文官的建议,几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直接下令削藩。
简直就是在藩王的雷区上蹦跶。
这让暴脾气的朱棣如何能忍,直接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长驱直入攻入南京。
建文帝手下的士兵哪里能和常年训练的燕王兵士相提并论,很快就败在了朱棣的手上,吓得建文帝连忙出宫逃走,至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建文死后,朱棣即位,即明成祖。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还军功无数,五征蒙古,南平安南,外交上还派郑和下西洋,扬我国威。
拥立储君,长子继位
朱棣在继位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富民强。但这个时候他,遇上了和朱元璋一样的困扰,那就是立哪个皇子为太子。
朱棣子嗣不丰,仅有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且三子都是徐皇后所出。
按照习惯,应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名正言顺。可朱高炽此人却不是很得朱棣的欢心,作为通过靖难得到皇位的天子,朱棣对马上功夫要求很高。
可朱高炽非但不是弓马娴熟之辈,而且还胖的连走路都需要其他人搀扶。而且朱高炽的个性也不是很得他的喜欢,朱高炽更喜欢文治,和朱棣几乎是格格不入的。
但次子朱高煦就不一样了,朱高煦不仅长得和他十分相似,而且在靖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内心的天平曾经一度是偏向朱高煦的,可最终朱棣还是没有动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这是为何呢?
原因其实有好几点,其实朱棣是通过靖难登上高位的,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得位不正,他必须用嫡长子来证明自己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虽然朱棣将方孝孺夷十族,可他还是比较在意方孝孺的话,毕竟方孝孺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天下读书人民心所向。
其次,选择嫡长子作为继承人也是要将名分早点定下来,让那些藩王不要生出异心来。也是在警告后世藩王,不要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存有幻想。
还有就是朱高煦此人飞扬跋扈,仗着自己靖难的功劳,在朝中往往谁也不放在眼里,得罪了一大批朝臣都不自知,这样的人,自然也是没有办法继位的。
当然,也有史料记载,朱棣之所以能容忍朱高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太孙朱瞻基。他对朱瞻基很是满意,甚至经常会亲自教导,这可是连朱高炽都没有的待遇。
以上的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上的朱瞻基绝非是一个好欺负的角色。
朱高炽出生尊贵,是徐皇后长子,从出生起就很得朱元璋喜欢,1385年被朱元璋亲封为燕王世子。
在靖难之役中,虽然他的功绩不如朱高煦那么突出,但也不容忽视,朱棣更是信任其能力,将整个大后方都交给了朱高煦。
朱棣在攻破北平之后,建文帝派李景隆带兵50万攻打朱棣,而当时防守北平的正是朱高炽。
当时李景隆的大军来势汹汹,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朱高炽丝毫不慌,有条不紊的带着城中不多的守卫士兵用空城计等到了朱棣的救援。
朱高炽用他的智慧成功的避开了一次城毁人亡的危机。
由此可见,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但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弱于朱高煦。
更重要的是,他为人谦和,人缘也比朱高煦好很多,朱棣在询问解缙的时候,解缙想也不想地就说应立朱高炽为太子,见朱元璋沉默不语,又加了一句好圣孙。
就这样,经过多方的努力,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还是定了下来。
仁宗继位,开创盛世
1427年,征战多年积劳成疾的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
朱高炽在位的时间不长,却开创了承上启下的“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他在位时间只有十个月,但却比有些在位十多年却庸庸碌碌没有价值的掌权者好上很多。
在后世看来,朱高炽的功绩大致有以下这几件。
第一,体恤农民,减轻赋税。
朱高炽早年也是体验过民间疾苦的,知道苛捐杂税对于农民的危害,因此在他继位之后就责令相关部门进行改革。
而且朱高炽不仅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付诸行动。他开仓放粮、减轻赋税、制定方法,每一条,都落到了实处。
第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如果地方上受灾,那么当地的官员需要按照灾情严重情况进行逐层上报,不得谎报瞒报,以便朝廷及时赈灾;如果遇到饥荒的年份,该减免的赋税报请上级朝廷同意之后就可以减免;老百姓只需要缴纳朝廷规定的税收就可以,不允许在额外向百姓巧立名目收取钱财。
第三,完善律法、禁止滥用刑罚。
朱棣由于得位不正,因此相当害怕有人议论他配不上这个皇位,因此就会采用严苛的刑罚让天下人害怕。
到朱棣晚年的时候,官员滥用刑罚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朱高炽继位之后看到如此情状,当即下令完善律法,同时禁止对犯人进行屈打成招,滥用刑罚,废除一些过于残酷的刑罚。
明令各级官员处理问题要根据条例来,要做到尽量公平公正。除非犯下谋反之罪,否则一律禁止连坐。
第四,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抡才一直是大事,可在朱棣时期,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主考官的好恶问题,中举之人往往南方人比较多。
朱高炽改变这一现状,对南北考生的录取比例有了严格的控制,按照“南六十、北四十”来录取。
尽量做到公平,给很多出生北地的寒门士子鱼跃龙门的机会。
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朱高炽性格温和,他当政之后,一改朱棣乾纲独断的君臣相处模式,而是颁布诏令,广开言路,让大臣们直言进谏。
并释放朱棣时期被冤枉的大臣夏元吉,还赐予直接上奏的权力,用来时时规劝他的行为。
朱高炽的广开言路让他获得了不少有用的谏言,及时改正了他很多的错误,对大明后世掌权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高炽在朱棣的光环之下生活了半生,好不容易等到他继位。
他有太多的想法需要施行,他要将大明治理的海晏河清,可天不假年,朱高炽并没有多少时间来治理山河。
朱高炽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在当太子的那些年中又太过战战兢兢,继位之后更是夙兴夜寐,身体早就已经行将就木了。
因此,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就驾鹤西去了,虽然还有很多抱负没有实现,但朱高炽在位之间施行了一些列政策还是给大明缔造了一个盛世。
也给朱瞻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世子孙感念其功德,将他的庙号定为“仁宗”,仁这个封号,纵览上下五千年,一共只有4人取得过此庙号。
朱高炽,被后世尊为“明仁宗”,这也是历史对于他的最高褒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