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名将,是指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诞生的四大杰出军事统帅,他们分别是:秦将白起、秦将王翦、赵将廉颇、赵将李牧。
其他国家虽然也有许多名将,但无论是从战功还是在对历史的影响上来讲,都不如这四个人突出,战国四名将都是实践派,并没有兵书或者军事著作流传于世,但是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术运用与战争思想的独特性,都对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起了丰富的补充与论证作用。
假如我们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四个人的特点的话,那就是白起最狠、王翦最诡、廉颇最忍、李牧最冤。
白起最狠
说白起最狠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白起的一生杀人极多,以至于人们都称其为“人屠”。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生杀了多少人: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战中,白起攻破楚国国都,斩首35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中,白起击败赵魏联军,斩首15万;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中,白起率秦军攻破韩军,斩首5万;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这一战中,白起坑杀赵军45万。
这些累计起来,白起一生共杀人约124万,虽然这里边有夸大的成分,而且也有很多是“杀良充功”,比方说在攻破楚国国都的时候,杀掉了许多楚国百姓,但是相比战国时期的其他的将领,白起杀人确实最多、最狠。
那白起为什么杀这么多人?
这源于白起的作战思想,白起打仗,并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注重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可以重创敌人,让敌人短时间内丧失抵抗能力
2、大量杀人可以打击敌人自信心,壮大自己军威
3、避免大量俘虏带来的粮草压力
但是这样做最大的坏处就是自己损伤也很大,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长平之战中,白起虽然一举杀光了赵国几乎所有的青壮年,但秦军也损伤过半。
所以,在战国四名将中,白起是最狠的。
王翦最诡
王翦的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方面,一个是军事方面。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想伐楚,便问王翦,王翦深知楚国是大国,便说,要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秦王又问李信,李信年少不知世事艰,说只需要20万就行了,秦王大喜,便派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结果李信大败。
无奈之下,秦王只有再请王翦出山,给了王翦六十万人,出征前,王翦向秦王要田、要宅、要钱,说要为自己的儿孙留下点遗产。
秦王都允许了,可是等到大军出了关,王翦又连续五次请求秦王赐“美田”。
王翦的部下都觉得王翦有点过分了,这个时候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用意:“如今我率领秦国所有的军队去伐楚,大王生性多疑,肯定会担心我拥兵反叛,我之所以多次向大王要田、要地、要钱,是想让大王认为我王翦除了钱财田地外,别无他求,而且我的田产都在秦国,我是一定会回秦国的。”
大军到达楚国后,王翦并没有马上开打,而是将大军驻扎下来,整日坚守壁垒,每天扔石头子玩,就这样对峙了一年,楚军忍不住了,终于出战,王翦趁楚军调动之际,大军倾巢而出,一举灭楚。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王翦不管是为臣、还是为帅,都很灵活。
李牧最冤
李牧是赵国后期的名将,李牧的一直都驻扎在赵国北面抗击匈奴。
面对机动性强的匈奴,李牧有自己的三大法宝:
1、厚待士兵
李牧在军中每天杀一头牛,让士兵们每天都有肉吃。
2、防守严密
根据史册记载,李牧防守严密,而且亲力亲为,以至于连烽火台的安置这样的小事都亲自过问,并且经常派小股的侦查骑兵外出侦查,一有敌情,就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军情。
3、死不出战
李牧是坚决不出战的,他在军中有一道非常著名的命令,谁敢出战就斩。
李牧依靠这三大法宝,让匈奴头疼不已,匈奴大老远跑过来,就为抢点东西,但是每次都空手而归。
后来,赵王迁的时候,王翦率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无将可用,便派李牧守邯郸城,王翦一听说收城的是李牧,心中便知道这仗不好打。
于是王翦便发扬秦国的优良传统——反间计。
王翦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大夫郭开,诬告李牧谋反,赵王便要收回李牧的兵权,李牧知道目赵国前除了自己,找不出人能和王翦一战,因此为了赵国的安危拒绝交出兵权。
赵王竟然愚蠢地派人把李牧秘密抓起来杀掉了。
可怜一代名将李牧,没有死在秦人的刀剑之下,反而死于郭开这个小人之口。
没有了李牧的赵军,很快就被王翦击败,不到三个月,赵国就亡国了。
后人用“李牧死、赵国亡”来表达对李牧的叹息。
廉颇最忍
廉颇的一生,可以说是一直在忍。
而长平之战,则是廉颇忍到极致的一次表现。
当秦军进攻长平的时候,廉颇就知道赵军是不可能打得过秦军的,便选择了一个最好的策略——坚守不出。
打,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生死存亡的大决战,而坚守不出,便是和秦军对峙,长平距离赵国近,距离秦国远,因此秦国的补给比赵国更难。
说白了,廉颇与秦军打的是消耗战,消耗战只有两个结果,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和谈。
廉颇在长平这一忍,就是三年。
要知道廉颇素来有“悍勇”之名,一个悍勇之将,坚守了三年,对外要面临着秦军进攻的压力,对内还要面临国君的质疑与斥责。
所以长平之战是廉颇忍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1、战术上忍,坚守不出
2、战略上忍,持久消耗
3、为臣上忍,国君催战
说到底,廉颇的忍,归根结底是因为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如果赵王不换廉颇的话,长平之战可能不会胜利,但至少不会让赵国败得那么惨。
等拖到秦国也扛不住的时候,再去和谈,长平之战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既然是一个字评价四大名将,就难免会片面,欢迎大家更正、补充。
本文由四木先生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