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史书在写唐初的几个皇帝时,总是把李世民写得太过耀眼,反而让开国皇帝李渊存在感很低。于是,很多人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大唐的江山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
然而,李渊能坐到这个位置,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呢?事实上,从李渊太原起兵中所使用的一些谋略,就能看出李渊本人政治谋略之高明。
一、兵起太原
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天下群雄并起,征杀讨伐,战火纷飞,无非都是为了争得那一张皇帝宝座。
此时的太原留守李渊受内外形势所迫,也开始厉兵秣马,准备揭竿而起,向老杨家发起致命的一击。
大军出征,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如果后方老巢被端,前方军队就成了无枝可依的孤鸟,变成流寇四处逃窜。
李渊同样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既能稳定军心,又能提供后勤军需。
李渊的老巢太原城,又名晋阳,又被称为龙城。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初期,曾被赵国作为首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原在当时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从太原直冲而下,既能西控长安,又可东出洛阳,可以说是天赐给李渊的一块“龙潜”之地。
李渊为了起兵,做了充分的战备工作,储备了丰富的武器、粮草,手下也是兵精将广。但当时的李渊却为一件事困扰不不已,那就是太原城的安全。
太原城身后就是强大的突厥人以及突厥人支持的汉人山寨政权——刘武周。李渊担心自己在前方打得火热,却被人从后方抄了老窝。
一旦太原城被突厥人或刘武周占了去,那自己就成了连首套房都没有的“无房户”了。这个时候的李渊,每天想到最多的就是如何避免自己腹背受敌,两面用兵。
二、计稳突厥
李渊思来想去,把公关重心放在了突厥人身上,只要搞定了突厥人,以突厥人为后台的刘武周是不敢南下侵扰的。
另外,自己也想从突厥那里搞些良马回来,从而壮大自己的骑兵队伍。
于是,他先给突厥的老大始毕可汗写了一封示好信。信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三点意思:
第一点,我自己准备起义兵救天下,并将此刻在江都喝花酒的皇帝迎回长安,然后请皇帝重新与突厥和亲。说直白点就是送个公主来给你当老婆。
第二层意思是,如果可汗愿意和我一块出兵南方,我很乐意,但有个前提,不要侵犯当地的老百姓。
第三点,如果可汗嫌长途奔波,舟车劳顿,我愿意将缴获的战利品全都献给您。
其实李渊心里很清楚,始毕可汗不可能同他一块去南方。自己这封邀请函,主要是为了向始毕可汗表个态,增加始毕可汗对自己的好感,从而稳住突厥人,不要在他离开太原后,派兵进犯。
另外,李渊也想从侧面试探一下,始毕可汗对自己这次起兵的态度。
这封信,李渊用了一点小心思。除了言辞谦卑,在信最后的落款处,用的是“李渊启”,而没有用“李渊书”。
在中国古代书信格式中,“启”和“书”有较大的差别。“启”一般用于以下对上,而“书”一般在平级或平等关系中使用。此时的李渊自降身份,应该说是一种必要的战略麻痹手段。
不出所料,始毕可汗接到这封信后,可高兴坏了。在始毕可汗的老子启民可汗统治时期,突厥与隋朝曾有过了一段蜜情岁月,当时隋朝的统治者还是隋文帝杨坚。
但政权交到杨广手上后,这个败家的皇二代对突厥经常肆意挑衅。最后突厥与隋朝战火重燃,突厥人经常到隋朝边境抢掠烧杀,杨广自己都差点成了突厥人的俘虏。
始毕可汗对杨广早已窝了一肚子的火,今天看到李渊给他的信,感觉生活突然美好了起来。
于是,始毕可汗马上给李渊回了一封信,信中先把杨广大骂了一顿,说杨广就像个小瘪.三,上次在雁门关被自己打得掩面痛哭。
然后,他又谈了自己对李渊这次“起义兵”的两点看法:一是坚决不同意把杨广迎回长安;另外就是希望李渊取代杨广,自己称帝。如果李渊同意,他将“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始毕可汗的第一个意思,李渊是毫无保留的同意,迎回杨广本就是李渊放的烟雾弹。而第二点,自立为帝,二人却有了很大的分歧。
始毕可汗让李渊称帝,看似一番美意,实际却是暗藏祸心。他只是希望李渊同刘武周、李子河、梁师一样,成为自己领导下的傀儡政权,自己躲在幕后当大老板而已。
从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看,凡是在外族操控下建立起来的(伪)政权,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基本都是徒留千年的唾骂。
始毕可汗在信中虽未明说,但双方对此潜规则,都是心知肚明。如果李渊承应了始毕可汗的好意,就等于是加盟了突厥集团。
到时候,始毕可汗给自己送来一面狼头大纛(dào),自己是接还是不接呢?接就成了“儿皇帝”“臣皇帝”。不接,突厥人很可能认为自己的真感情被李渊玩弄了,然后出兵太原,在背后狠狠捅上自己两刀,这可不是李渊能承受得了的。
李渊手下的将领听说此事后,简直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个个都高兴坏了,纷纷劝他改元称帝,君临天下。这些将领就好跟着鸡犬升天,变成开国功臣,荣华富贵立马就在眼前。
但能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自然非常人可比,此中关键之处,他的心中如明镜般敞亮。此时绝不能称帝,否则目标太大,历史上通过起兵改朝换代的,最早称帝的最终都成了“革命先驱”。
最后,他的部下裴寂给他出了个主意,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
此招可算是两全其美,杨广下台,算是遂了始毕可汗的意,而扶杨侑为帝,是向天下表明,自己毫无私心,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为了匡扶隋室,结束杨广的暴政,让天下人重新过上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其实,这就是一块遮羞布。李渊这个司马昭之心,大家都懂,连李渊自己都说:此可谓‘掩耳盗钟’。
三、李渊的把戏
城头变幻大王旗,既然是起兵造反,自然不能再用隋朝的旗帜了。在旗帜颜色的选择上,李渊同样花了不少心思。
隋朝旗帜主要为红色,自然不能再用;而突厥人的旗帜是白色,更不能用。
一方面怕被人误会是突厥在中原的代言人,那天下英雄谁还会来投奔自己;另外打着白旗去打仗,岂不成了还没开打,就告诉对方自己已经准备投降了。
思来想去,李渊来了个“一锅粥”,将白色与红色混在一块用,一半红一半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没话说。这一来,让突厥人的心更稳了。
李渊在初步稳住突厥人后,还想进一步在突厥人那里捞些好处。他派人到突厥那边沟通,希望能支持一些马匹给自己。
始毕可汗也很给李渊面子,马上派康鞘利押送来一千匹好马,并答应李渊,太原起兵后,自己出兵相助,想要多少兵,你就说句话。
面对突厥送来的一千匹良马,李渊却只购买了其中五百匹。
手下将领十分不解,这个马匹可算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如今送上马来,怎么还往外推。他们以为领导囊中羞涩,愿意用自己的私钱来帮助李渊。
不得不说,李渊的战略眼光真的很高。他知道,此次如果全部买下,后面突厥人会送更多的马匹来,半强行要他买下,真到那时候自己的财政可就吃不消了。
而且,也会让突厥人认为他的荷包挺鼓的,难免心中会起一些小心思,反而给自己制造出不必要的危险来。
在马匹押送官康鞘利北返时,李渊派手下刘文静一块北往,去面见始毕可汗,请求他派兵南下。
这又是李渊对突厥用的障眼法和小把戏。李渊的内心实际十分抗拒突厥出兵南下。
首先,突厥人性情残暴,进入中原,看到繁华的花花世界,四处烧杀抢掠,为害百姓;另外,还怕请神容易送神难,突厥人占着城池不走了,岂不成了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李渊之所以请突厥出兵,就是做给刘武周看的:你的主子和我是合伙人了,我们正一起做一个大项目,你要是出来捣乱,侵袭我,就算我不收拾你,你的主子也不会放过你。这就有点拉大旗作虎皮的意思。
此外,李渊又怕突厥人心眼太实在,情意太真,真派出大军来,自己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于是又偷偷告诉刘文静,突厥兵千万不能要多了,几百人,象征一下就行了。
四、结束语
李渊通过这一系列的高超手法与政治手段,成功地把突厥稳定在了太原城以北。太原城成为李渊起兵,征战天下最稳固的大后方。
不久,李渊调兵遣将,率大军直奔长安,开启了中国封建时代最鼎盛王朝——大唐的序幕。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实际有着很高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在灭隋建唐过程中,李渊才是整个太原军团的首脑与核心指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