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中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正因如此,千万年来这块土地上也孕育着不同民风的各族人民;就在我中华西南面有两个省份,一个是云南,另一个就是贵州,也因这两省相邻,因此又被称之为“云贵”。纵观中华数千年封建统治,历朝历代都对中原地区控制极为严苛,但是到了“云贵地区”却变成了近乎半自治状态;这倒不是因为各朝皇帝对此不关心,主要还是因为此地较为偏远,地貌多山多林,而且还是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因此各朝皇帝也不敢对此地过多限制。
可到了风云变幻时期,尤其是清廷结束后,此地也开始组建了两支近代化部队,这就是著名滇军”和黔军;这两支部队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装备”非常特殊。倒不是指武器有多先进,而是这两支队都配备着双枪,一支是“步枪”,另一支则是士兵自己携带的“烟枪”,因此这两支部队又被称之为“双枪军”。
当然,这两支部队虽然都叫“双枪军”,但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在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云南为代表的“滇军”,他们装备的第二支枪是因习俗而流传下来的“水烟枪”;这种“水烟”云南汉子几乎都抽,好在这种烟吸食后对人体几乎没有伤害,好处是可以起到“提神”的作用。因此在云南装备成军后,队伍中的战士几乎人手一支;这种情况貌似并不利于战斗,尤其是携带“水烟枪”似乎还是一种累赘,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支“双枪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
就在1942年,猖狂的日军几乎封锁了我所有的海上通道,而陆上生命线仅剩“滇缅公路”这一条;或许日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就在1942年5月,日军又快速占领了“缅甸”,与此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开始进犯我云南“滇西”诸地。当时我国饱受近百年战火洗礼,来自国际上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称之为“国际生命线”也不为过;如果此时日军占领“缅甸”后掐断“滇缅公路”的话,那么偌大的中国将会被日军完全合围,在国际上也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
正因如此,我全国各地的精锐部队皆到此地支援,其中就包括云南“滇军”;这场战事声势浩大,其中以“高黎贡山”最为激烈。为了保住国际生命线,我军与日军都派出了武器装备最为精良的主力部队;可惜在当时我军无论是火力,还是兵员战斗力,相比日军仍旧出于劣势。无奈之下,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派出并非主力的“滇军”来支援此处;从这里其实也能验证一个事实,那就是“滇军”和穿着草鞋的川军一样,装备都极为简陋。
可是“滇军”天生彪悍,打起仗更是虎虎生威,着实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而他们装备的第二支“枪”也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至今那场战事还流传着一则“半真半假”的段子。就在当时“滇军”大部队还未到战场之时,日军指挥部就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原来日军指挥官都从望远镜中看到一支部队急行军向战场而来;最为“扎眼”的是,这支部队几乎每一名战士身上都背着一支体型硕大的圆柱形“武器”,远远看去每个人都携带着一支“迫击炮”或重型“掷弹筒”。
这一重大发现着实震惊了对面的日军,“滇军”装备竟然如此精良也让日军慌了神;于是日军指挥官开始疯狂的大喊大叫,同时电告后方基地,质问日军情报部门为什么没收到这支神秘部队的相关信息;战争输赢就在一瞬间,拼的就是“气势”,日军见到“滇军”首先就输掉了气势,这场仗的输赢可想而知。当然,这只是流传的一则段子,这场胜利的关键因素肯定不在“滇军”的神秘装备,而是凭借云南子弟顽强不屈,敢拼敢战的精神。
此时一定有人会问,“双枪军”不是两支吗,云南的说完了,贵州的一定也很厉害吧?事实却恰恰相反,这还要从“黔军”的第二支枪说起;和“滇军”不同的是,贵州“黔军”的第二支枪虽然也是烟枪,却不是“水烟枪”,而是臭名昭著的“大烟枪”。公正的说,当时的“黔军”人员参差不齐,战斗力那就更别说了,这些兵也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匪兵”,往日欺负老百姓的本事极强,但是一到烟瘾犯了,眼泪鼻涕一起流,打起仗来却软得像一滩泥。
就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与“黔军”的交际着实不少;“长征”期间众所周知,我红军面临着极为恶劣的环境和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但就是在这种巨大差距下,“黔军”仍旧屡战屡败。最为可笑的是,红军还从“黔军”那里得到了不少支援;这种“支援”倒不是对方自愿给的,而是“黔军”一触即溃,为了逃得快不惜将身上的所有装备扔掉,笨重的枪支弹药当然是他们首当其冲要扔的东西。但是他们肯扔了“步枪”,却绝对不会把“烟枪”也给扔了;理由很简单,“步枪”是部队配发的,即使弄丢了也会有人给他们补充,而“烟枪”却是自己花钱买的,扔了可就没大烟抽。
既然“黔军”只要烟枪,那么“步枪”自然成了支援红军的重要物资;那么当时的“黔军”战斗力究竟有多弱呢?“横渡泸定桥”就是其代表战役。“泸定桥”甚至可以说是红军生死攸关的一战,因此参战双方对此战都极为重视,而带着“烟枪”的黔军也被逼着参加了这场战斗;试想,这支关键时刻犯烟瘾,鼻涕眼泪一起流的部队,路都看不清又怎么端枪射击呢?当然,红军的实力处于绝对劣势,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即便如此,“红军”仍旧凭借着顽强不屈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在付出了极大代价后终于赢得了“泸定桥”的最终胜利。
滇军和黔军虽然都被称为“双枪军”,但是两军战斗力却是天壤之别,一支吓得日军哇哇乱叫,一支却弱得像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