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年初一崇祯遣人敲钟许久,却因沙尘暴肆虐,无一大臣登朝礼拜
创始人
2025-07-04 12:02:11
0

1644年大年初一,崇祯皇帝坐在紫禁城中,听着外面传来的阵阵钟声,等候着诸臣前来进行朝贺。按照以往惯例,每年的这个时间,大臣们都要来为皇帝恭贺新春。

而向众臣诉说皇帝已经抵达皇极殿的方式,便是围绕在崇祯帝耳旁"咚咚咚"的钟声。

但是令崇祯感到意外的是,之前不论何时,只要人们听见钟声,便会立即来到皇极殿中。但今天钟声已响许久,朝堂之上却是没有一位大臣。

最终,在钟声响了两遍,依旧没有人应答之后,崇祯皇帝选择先行前往祖庙祭祀,随后再返回殿中接受诸臣礼拜。

大明王朝之根基

至于为何崇祯帝遣人敲钟许久,但朝堂之上却是空无一人的原因,在后世的研究中,却是众说纷坛。有人说是因为明朝已临灭亡之境,所以众人都对朝堂之上的皇帝开始满不在乎,反而效忠新皇帝去了。

但与上述说法相比,只有"当时发生了沙尘暴,所以大臣们没有听到钟声。"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据明史记载:正月初一庚寅,大风霾,震屋扬沙,咫尺不见。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北京城,确实发生了一场沙尘暴,而这场沙尘暴,亦让崇祯失去了最后一次被诸臣朝贺的机会。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歪脖树上,明朝亦随之灭亡。

至于是何等威力的沙尘暴,可以让立于城门两侧的朝臣听不到"近在咫尺"的钟声,究其原因,还得从明朝之前,元朝说起。

据《元史》记载,早在元朝至治年间(1323年),北京城就已经有了"雨土"的记录,而后40年间,更是出现了4次沙尘天气,平均10年一次。

而这4次,则是被记录在册的。以北京城的地理位置,估计一般的沙尘弥漫现象,不足以被记录在册。

后来,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爆发,朱元璋亦趁势发展了起来。遂在消灭其余敌对势力后,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朱元璋死后,因为朱棣不满足于朱允炆的统治,遂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遣能工巧匠,前往北平,进行城市改建。因朱棣之前就藩于北平,故其在夺得帝位后,便下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定为都府,南京则变为了陪都。

朱棣选择将都城设于北京的另一大因素,则是看上了北京城的地理位置。

北接燕山,南邻太行,东边更是毗邻渤海,再加上长城的守护,其确实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

但朱棣在迁都的时候,仅仅考虑了北京城的战略位置,却是忘了它的环境条件。

风沙肆虐的成因

北京城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冬春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在春季地表解冻的时候,极易引起扬尘。而在春季,随之而来的还有自蒙古地区来的狂风,故此在北京城的春季,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据明史记载,自从明朝迁都北京后,他们一共经历了132次沙尘暴的洗礼。而在其中,1445年至1544年共出现沙尘天气49次,而1545年至1644年更是出现沙尘天气83次,沙尘暴出现率暴增59%。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与当时的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朱棣在策划北京城的布局图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于主干道上铺设砖石,而是直接令土地暴露于世。在迁都北京城之后,城中百姓也逐渐多了起来,生活垃圾亦多了起来。

诸多百姓便开始将自家的脏土灰烬尽数倾倒于街面,再加上没有人清理,一时之间,北京城街面上出现了"沙深埋足"的局面。

除却生活垃圾外,因为人数的暴增,住房数量亦成倍数增长。人们为了满足建造房屋的需要,便接连从城外往城内运送泥土,而其中不由得有些洒落,这些东西,也成为了北京城处处落灰的原因。

曾经明廷严令禁止,不许从城外往城内运送泥土。但自从人们开始挖掘城中土地之后,朝堂之上只能取消禁令。但即便如此,人们却是看到了从城中挖掘泥土的好处,遂城中各处皆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土坑,这也加大了城中尘土堆积的程度。

而坑坑洼洼的地形,亦是成为了风沙聚集的好去处。但是天地坛一地,便因为挖土活动的频繁,致使"天地坛外风沙堆积,几与墙等"。

除此之外,城中还有诸多地方在进行砖瓦烧制,土窑亦成为了北京城周围最火的产业。多重土地的挖掘,也加大了城市中央沙尘的积聚。

裸土层出现,加之天气的温湿交替,又因为木材、石块等资源的大规模采取,沙尘肆虐的环境变得愈加严重。

虽然明代曾经下令禁止伐木,但随着后来木材需求的逐渐增加,这一禁令也慢慢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明仁宗即为后,因"以京师人众,而荛薪往往取给千数百里外,遂命工部弛西山樵采之禁",于是,北京城周边的森林开始遭到了大规模破坏。而事实亦是,自明仁宗以后,绵延数千里的森林,在20年的时间中,便已"树木殆尽"。

虽说有人曾向朝廷建议在京郊种植树木,但却依旧因为官民之需,木材的存活率极低。据史书记载城郊树木已"伐之十去其六七",至于尚未被砍伐的,便是尚未长成,或是难以成梁之材。

除此之外,因为明朝前期强大的国力,所以对外战争,亦成为了明朝前期发展的一部分。而沿途中的片片树林,也成为了将士们行军途中的供暖之物或战争之所。毕竟,游牧民族并不善于在丛林中作战。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北京城边设立了许多的烧炭、冶铁场所,这也加大了木材的消耗程度,亦增强了风沙天气的危害。

努力之后的"成效"

诚然,统治者见到木材消耗如此之大,也曾想保护树林木材不被砍伐。但作为基础的建筑材料,偷伐林木的时间却是屡见不鲜。单是明王朝的陵寝重地天寿山,虽有重兵保护,却仍有人从中砍伐树木,至于其它地方,其偷盗程度,则更可见一斑。

至于为什么人们选择如此大规模的建造房屋,除却人口暴增的因素外,明朝的天气变化,也是促使沙尘暴天气加剧的重要原因。

根据对明朝气象研究的统计,自14世纪开始,中国便逐渐进入寒冷期,15世纪之后,气候更是加剧转寒。而寒冷天气的影响,便是人们想要将房子盖得暖和些,与北京城近乎出现干旱的局面。

寒冷的天气,降低了降水的密度,也增加了扬尘的趋势。

在1421至1643的222年中,仅有45年是多雨期。而这45年,又是明廷刚迁至北京的45年,此时北京环境并没遭到严重的破坏,故沙尘天气亦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后来人们的一系列行动、天气的变化,乃至于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沙尘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北京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风沙肆虐之地。

而亦因"小冰河期"的影响,明朝后期也是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最终明朝消亡在闯王李自成手中。

时至今日,虽说在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京地区的风沙环境有过治理,但最终却是成效不大。

2002年3月,因为沙尘暴的影响,北京市区能见度小于500米,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次年春天,虽说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北京却是变成了北平。

风沙肆虐的北京城

黄沙肆虐的环境下,虽说人们仍可以正常行走,但每个人身上脸上,都戴着防护的工具。而照片,亦是泛着黄色的底光,天也是不同寻常的昏暗。

2007-2017的10年间,北京城更是降下数十次的暴风沙,以至于当每年冬春交替,风沙横行的时候,人们必须要做好十足的防护,才得以出门。

时至今日,风沙环境依旧是每年春季,北京城不可或缺的"表演节目"。

倘若住在北京城,那么"二月吃雾霾、三月看风沙、四月柳絮送你回到家"这份豪华套餐,将是春天的北京,送给你最大的礼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石翼 —著名画家石翼 艺术简历 石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央美术美院国际学院高研班导师,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
房产经纪板块7月4日跌0.95... 证券之星消息,7月4日房产经纪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95%,明牌珠宝领跌。当日上证指数报收于347...
获奖感言感动网友,青年作家刘楚... 新华社南宁7月4日电4日下午,以“将生活淬炼成传奇”为主题的 新书发布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作家刘楚...
办公室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马到... 文/澜清 画作/傅继英   “马”一直是勇毅、速度与成功的象征。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展现的豪迈...
原创 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大势,不会分的特别久,也不会一直合着。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和...
原创 为... 王莽是王姓的第一个改革家,比王安石的改革早了整整1000年。他出自妫姓王氏,是田姓改姓的一支,与姬姓...
原创 出... 是战是和? 少年天子不受欺,这句话放在汉武帝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一雪和亲之耻,...
原创 西... 谢邀~如果纵观西王母图像的发展史,你可能会发现和西王母构成真爱cp的,东王公只是其第三任!而在汉代强...
原创 西... 圣经上有句话是:上帝要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 这句话用在尼禄和商纣王身上,显得无比贴切,在他们登基...
原创 演... 三国时代,天下英雄辈出,如吕布、关羽、张飞、许褚、孙策等名将也都在当时表现出了自己的勇武。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