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结束了,说起高考很多人会想起中国古代的科举。
一说起科举,很多人会想起隋炀帝,他创立科举制。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其子杨广继位,也就是隋炀帝。第二年(605年),这位与秦始皇一样被定位成暴君的皇帝下诏:“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他还让模范行为、文才出众和学有专长的人,“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许多寒门子弟大受鼓舞,全国各地的儒生纷纷来到都城并受到重用,典籍研究盛极一时,典籍注疏超越前代。盛行了近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同年(605年),杨广增设进士科,试时务策,以前的秀才科试方略、明经科试经术,形成分科选士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
但历史上最早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是石勒。史载石勒"以牙门将
王波
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
秀、孝试经
之制。"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秀才科和明经科最早的萌芽。而这又起源于汉代开始的察举制,当时地方向中央推荐两类人:秀才、孝廉,但后来随官场腐败,到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现象。地方向中央举荐上来的秀才,连书也不知道;举上来的孝子,父亲却不与他住在一起;举上来的廉士,浊如污泥;举上来的良将,胆小如鸡。面对这种推荐不实的现象,光用推荐的方式明显是不行了,于是石勒开始用考试的方式来选官。石勒还"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
三考修成
,显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石勒制定的考试制度是从地方到中央的。
石勒(274年―333年),上党武乡(今山西长治市武乡县)人,是后赵的开国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皇帝。他是羯族人,羯族是中国古代西域一个古老的民族,后被匈奴族征服,成为匈奴贵族的奴隶军队。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五单于争立,最后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郅支单于为北匈奴。匈奴汗国分裂为二。南匈奴跟汉人融合,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在中国史籍上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公元119年。两个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两百年间,他们一路西迁,直至入侵欧洲,一部分留在了高加索和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到了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南匈奴后来被分为五部,居于现在山西省内。公元304年,南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建立前赵。公元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史称汉赵。公元311年,刘聪攻破洛阳,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刘聪攻破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此时,石勒从一名奴隶渐成为汉赵的一员大将,参与了进攻洛阳的战争。319年十一月,石勒与汉赵正式决裂,称赵王,都襄国,史称后赵。329年,石勒吞并关中,取上邽,灭前赵。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
这位奴隶出身的皇帝不识字,记别人读书给他听。一次,他听的是《汉书》,当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诸侯的后代立为王侯,汉高祖准备刻印将他们授予爵位,石勒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张良成功劝阻了汉高祖,又道:"幸亏有这个人呀!就是这样一位不识字的奴隶皇帝,最早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可惜石勒死后,石虎暴政,351年后赵被冉闵灭亡,石勒所创立的选官制也随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