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最近热播,对于秦始皇的功过很多人都有了不同的看法,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千古一帝,不再是以前人们口中的暴君。有很多人觉得这样拍摄不符合历史,但是很多人确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毕竟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烧了的也是一些没用的废书,汉朝之后是儒家成为正统,所以秦始皇得罪了这些儒生,最终造成儒家的口诛笔伐,也就成了暴君,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秦始皇等的评价却是越来越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是秦始皇、商纣王与隋炀帝都是暴君,但是三人不能等同也不是一个量级,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在位这些暴君翻案,是“集体吹捧”不过这样有言过其实,哗众取宠的味道。比如论语就有这样一段话,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大意就是纣王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所以天下的坏事都往他头上靠。同样郭沫若正式撰写《替殷纣王翻案》,提出“商纣王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1959年6月22日毛泽东与吴芝圃等人的谈话,里面说道: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停。他的国家为什么会分裂呢?主要是因为三个反派,其中微子实最坏的,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第一次来孟津观兵回去,过了两年,她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知道他是个反派,但是不知道他通敌。纣王当时在商朝的名声其实很好,百姓拥戴他,最后他也是没有投降,是自杀的。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也说:“殷纣王本是非常能干并有大历史功绩的伟人,这有确凿的记载。”钱文忠《百家讲坛》上也大肆宣扬“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纣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冤案”这不乏炒作的味道,但是也就仅限于此,再没有更大的声势。
对于隋炀帝,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在百家讲坛上称赞“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但是对于隋炀帝这个皇帝不敢翻案太过,他只是否认了隋炀帝是昏君,按照昏君无德亦无才,而暴君有才但无德这样的标准,隋炀帝算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最大的错就是没有考虑到国家的财力,也没有照顾到百姓的承受能力,三征高丽,强开大运河,最终导致国库空虚,消耗超出了百姓承受的极限,最后只能亡国。
其实为杨广翻案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比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有云: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其实杨广登基的时候人口大搞4000万,而唐初时候1000万,这其中的3000万人因为杨广而死。
605年,营造东都洛阳,每月征调250万民夫,累死了100多万人;605年,修运河,征调100万民夫,累死了六七十万人;605年,下扬州船夫8万,保护自己的骑兵10几万,把百姓多年的积蓄将近掏空;605年,为保证洛阳安全,征调民夫几十万,挖了条2000公里的壕沟,又死了十几万人;607年,出塞北,又带了10几万人,各种炫耀,进一步浪费民膏民脂;607年,修长城,征调民夫几十万,又累死了十几万人;608年,再修运河,征调民夫百万,民夫不够,征调妇女,又累死了几十万人。虽说当时劳民伤财,但是大运河却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贞观之治、神龙之治、康乾盛世都有隋炀帝的功劳,这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秦始皇可就不得了,这几十年来的评价可以说出现了大逆转,他的历史地位也越来越高,他是毛主席翻案的历史人物之一,接着是曹操然后是纣王、武则天、王莽等,同时大唐的李白说秦始皇开头都是称赞其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毛主席在接见外宾时候谈到秦始皇和孔子的时候也说到:“孔夫子是有些好处的,但也不是很好,我们应该说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其实历史上演的就是胜者王后败者寇的戏码,历史上的君王真正做了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知识分子对他的态度很重要,毕竟历史,书籍不都是靠知识分子写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