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王朝的时期,是中华文明最为鼎盛的时刻。
最美的诗歌出自唐朝,绘画、雕塑、书法还是在唐朝,虽然后世有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余光,但气势已大不如以前。
东起辽东,高句丽,西至中亚碎叶城,南至安南交州,北到大漠。
中华文明辐射能力有多强?
直到今天,欧洲和美洲华人的聚集区还被叫做唐人街。
然而,这个空前绝后的大王朝却因一场安史之乱,被搅得天翻地覆、元气不在。
那在这场叛乱之前,唐帝国有多辉煌?而“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唐帝国
唐朝首都长安,南北长8651.7米;东西长9721米,最鼎盛的时期人口超百万。
同时期第二名巴的格达人口七十万;君士坦丁堡30万;亚历山大20万,罗马9万,巴黎2.5万。
这些世界的主要城市人口加起来,勉强能和长安打平。
长安全城共建54个坊,这让各路胡商、手工业者、知识分子、达官显贵齐聚一堂。
当时的枢纽城市扬州,不仅有国内的商船来往,还有远自波斯、阿拉伯、日本的商船,当时几千胡商定居扬州。
全国职业军人超百万、铁骑超十万,六大都护府北定突厥,南镇南诏,东据高句丽,西阻吐蕃,好像天下再无敌手一般。
看似唐朝可以安天下万年,但这个强大的帝国背后,其实早已被埋下了大厦倾倒的祸根。
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唐玄宗(名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
年少的他一点也不昏庸,发动政变铲除韦氏时,他只有29岁。
这位大唐天子之前是淄博王,那时他就非常体察民情,经常接触底层百姓,深得民众期盼。
在政变得位以后,他一改“武韦之乱”的弊政,重用姚崇、宋璟,并拜二人为丞相。
姚崇做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懂得随机应变。
宋璟则稳扎稳打,对大唐法律法规了如指掌。
当时两人搭配合作,被称为“姚宋”比肩贞观之治的“房杜”(房玄龄和杜如晦)。
但在这个时候,帝国深处的矛盾就像河流深处的暗礁,在前方隐隐作祟。
第一个矛盾是:当时唐朝的官僚上升途径并不是只通过科举,还通过举荐,恩荫系统与科举系统并行。
这两个系统产生的官僚治国理念与代表利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党争,特别是在宇文融,张说分别担任宰相的时间,双方对很多治国政策出现了分歧。
第二个矛盾是: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曾经的军队制度,变得越来越不适合管理这样庞大的国家。
国家则是设立节度使,希望这种军团组织能分担朝廷的负担。
虽然大唐表面上威武不凡,但连年征战已经让百姓不堪重负,在杜甫的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因此,大量百姓宁愿当“逃户”寄居在主户家,也不愿返回原籍。
这也间接导致了唐朝税赋收入大大减少,开元二十一年,宇文融共检出逃户80万户,相当于全国户数的十分之一。
设立节度使让地方自负盈亏貌似是好主意,但不可避免的,地方势力做大,与中央就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在没爆发时,天下一片祥和,但有朝一日若爆发出来,那就如同火山喷发一般不可制止。
李林甫
安史之乱的祸端,首先是因为唐玄宗重用恩荫系统出身的李林甫。
此人善于揣测唐玄宗心意,他在处理逃户问题上因为增加大量税收,深得玄宗欢喜。
在玄宗沉迷杨贵妃女色不问朝政后,他独揽大权,并对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敌人,进行穷追猛打,特别是那些从科举制度上升的人,他更是毫不手软。
在李林甫扳倒张九龄后,帝国权力中枢再也没有科举制度系统中的人了。
他还一改节度使制度,本来朝廷通过科举选拔有才能的文官担任节度使,锻炼若干年再调入朝中当宰相。
然而,李林甫因猜忌废除了这一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武将担任节度使。
这些武将往往是外族出身、目不识丁,无法胜任宰相这一职务。
虽然不会对他产生威胁,但也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那时,李林甫到死都高枕无忧,可他无意中培养的势力却悄悄做大,为首的就是安禄山。
出生营州的安禄山不是汉人,他的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是粟特人。
从小就精通六种民族语言的他,投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
因为精通藩语又屡立战功,所以被张守珪赏识,成为了他的义子。
从此之后,安禄山平步青云、官场亨通,天宝元年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
他还擅长揣摩人心,认杨贵妃为母亲,要知道,杨贵妃可比他小十六岁。
这也把唐玄宗取悦得不亦乐乎,最后封他幽州节度使兼河东节度使。
放眼整个唐朝,这种待遇都不曾有过,而皇上的无底线信任,让安禄山有了造反的本钱。
杨国忠
唐玄宗培养的另一个“大宝贝”,则是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
他本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也是出了名的无能贪腐。
但由于杨贵妃的缘故,他这个当哥哥的受到了唐玄宗青睐。
当时,他在任剑南节度使讨伐南诏,明明优势明显,可由于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导致唐军大败而归。
犯下死罪的杨国忠最终竟无罪逃脱,连官位爵位都没有受到影响。
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便独掌大权。
本来就被李林甫搞得乌烟瘴气的朝廷,变得更加暗无天日。
他身兼40多个职位,朝廷无论大事小事都有他一人做主,让朝堂之上全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在杨国忠权力膨胀之际,安禄山就成了他权力版图上的眼中钉。
公元755年,杨国忠为了证明安禄山有反心,竟然派人围住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杀光了他的门客。
原本就惶恐不安的安禄山,被杨国忠这一做法彻底惹怒。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发兵范阳,率军十五万,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正式反叛。
这十五万部队可不是开玩笑的,那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曳落兵”,个个身经百战,叛军一路所向披靡。
同年12月13日他就攻陷洛阳,自称大燕。
次年6月,又将哥舒翰二十万军队击溃,攻破去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
潼关的沦陷意味着叛军几天就能到达长安,于是,唐玄宗仓皇西逃。
他带着一部分亲兵和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准备由汉中逃入成都。
兵至马嵬坡,禁军再也忍受不了,要求严办杨氏一族。
作为替罪羊的杨国忠首先遭到斩杀,但士兵的怒火还是无法平息,唐玄宗无奈,只好命令高力士勒死杨贵妃。
这时的唐王朝可谓摇摇欲坠,好在皇太子李亨留在关中,继续与安禄山作战。
当然,这时的战局对唐军非常不利,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李亨抽调郭子仪的部队,可仍然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无奈只好去回鹘借兵。
但借兵条件非常苛刻:回鹘兵拿下长安,要抢掠三天。
为了胜利的李亨,也就是唐肃宗,答应了这个要求。
胜利的天平终于缓慢向大唐移动,安禄山由于自己性格暴戾无常,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反复无度,最终被自己儿子安庆绪所杀,然后发动政变。
这也让叛军一下子产生分裂,兵心涣散,唐肃宗召集兵力,终于打下了长安。
此时,长安已经沦陷十五个月。
回鹘兵可没想着光复大唐,在占领长安后,一通劫掠,不肯再去攻打叛军,安庆绪得以有了喘息的机会,双方陷入拉锯战。
好在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夺得叛军指挥权。
没过几年,史思明也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史朝义干掉。
多年的内讧让叛军势力大减,而与叛军的相持中,唐军逐渐恢复元气。
公元762年,唐军开始展开大反攻,十月收复洛阳,然后乘胜追击。
公元763年,史朝义在范阳自杀,跨越时长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可是,真的结束了吗?唐朝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好日子了吗?
答案是:没有!
因为周边国家看出了唐帝国的孱弱,所以吐蕃在安史之乱平定当年,就发兵长安,占领长安十日,唐代宗在鱼朝恩神策军的护卫下,又逃到了陕州避难。
安史之乱中出力最多的军队,其实是各种异族将领,比如先锋仆固怀恩。
这场叛乱结束次年,他们又发兵反叛,并与回鹘、吐蕃取得联系,密约共同讨伐唐朝。
虽然仆固怀恩在向长安进军的路上病死,但是吐蕃也趁机杀到长安城下,又是一通劫掠。
从此,长安再也不是安全的帝都,这也预示着它即将要走上衰落。
这时,安史之乱另一批功臣:叛军的叛军也成了棘手的问题。
为了安抚这些人,朝廷将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昭义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封给史思明安禄山的老部下。
这些节度使势力巨大,除了昭义节度使,剩下三个公开不服从中央,各自为政,史称河北三镇。
此时的唐王朝对此毫无办法。
没过几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朝廷只好派另一个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平叛。
哪想泾原节度使军队路过长安时,要求朝廷改善待遇。
朝廷不许,士兵就在长安叛乱,唐德宗只好仓皇出逃,在长安城外流浪了一年。
安史之乱另一个恶果就是,宦官掌握实权,为了自身安全,皇帝重用身边宦官。
从将唐肃宗推向皇位的李辅国开始,唐朝皇帝开始重用手下宦官,特别是鱼朝恩收编神策军后,宦官的地位如日中天。
原本守卫皇帝安全的军队是禁军,后来就被神策军替代。
虽然后来鱼朝恩由于跋扈被杀,但是宦官掌权神策军这一规定被沿袭了下来,有了军权,那皇权的力量就不可避免被削弱。
到晚唐时期,竟然有了“门生天子”这一说法,天子做事,要看宦官脸色,稍有不慎,就有被灭口的风险。
最著名的例子是:唐文宗原本想靠“甘露之变”杀了宦官,结果被宦官仇士良发觉,指挥神策军“清君侧”。
直到唐末朱温进了长安杀光所有宦官,宦官之乱终于告一段落,但那时,大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结语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维持巨大的帝国系统。
河西走廊被易手,西域领土灰飞烟灭,陆上丝绸之路彻底斩断。
一手好牌被唐玄宗打得稀烂,不知他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有什么感慨?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而不鉴之,以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