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土地所承载的,可以是粮食、人口,也可以是植物、水源。长久演化,还可以是文化和历史。当它具备了以上特点时,它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一部分,融入血脉中,无法忽视。近代中国在咕咚冒泡的黑水里浸着,起起伏伏中,最了解它的人才能真正把它拉出深渊。
观蒋介石的行军部署,战备枪弹,明明是出身军校,明明是美国支援,但结果却是失败溃逃。最终还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脚下这块土地。
在他的晚年,他一直为自己对东北的盲目而后悔。
因为对东北的错误估算,也导致了他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当然,他失败的原因不仅是作战的失误,还得从头去看。
蒋介石是如何对待东北的?
那里发生了什么?这真的是他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失误吗?
中国东北,因为边疆地缘的重大意义而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而这原本广袤的将近1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近代却一点一点地被割走,甚至,因为领导者的放弃,快速沦陷为异族的殖民地。
巨大的变迁转折点在1858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前后割让了东北将近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它还没有被割让的时候,就已经是不少异族人眼中的目标了,特别是后来的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日本就一直对东北地区虎视眈眈,并一直想要达到长期霸占的目的。这样的长久谋算,终于让他在1931年找到了侵占的契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仅仅四个月010天的时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当时日本守军只有14000多人,可中国东北军却有19万人之多。清政府已然被推翻,改朝换代到了民国政府,又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当时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者蒋介石,进行了“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历来仇视革命,认为革命比帝国主义还要坏。
因此,在日军压境的紧急关头,他赶紧集结了大量的军队,转头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围攻。
宁可中国亡于日本,国人皆做亡国奴,也不要亡于共产党,让他自己做家奴,国内没有人去声讨蒋介石吗?有,但很少。
当时负责东北的人是张学良,他听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又被封建的“忠君”思想束缚,导致了东北沦陷的恶果。
虽是执行蒋介石的政策,可他轻轻松松就能把东北沦陷的责任推卸出去,让张学良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
后又为了掩人耳目,缓和全国上下的不满情绪,他便趁机劝张学良出国考察,以免国人追根求源,把矛头指到他身上。
东北是中国的东北,不是蒋介石的东北。
他为了争夺自己的个人权力,集结军队力量剿共,而不是抵抗外来侵略者时,便已经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个人的意志还是要服从群体的意愿,即使蒋介石再怎么想要剿共,也没有能够进行到底。日本人越打越凶,全国掀起了抗日的浪潮,他也被迫卷入其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蒋介石最为关心的,便是东北的接收问题。
怎么打了一回仗,态度便截然相反了?
时间回到1932年9月15日,日本方面正式承认“满洲国”。
蒋介石听说后不禁悲痛焦急,觉得这是中华民国最大国耻。
但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他同年6月才知道东北的煤铁非常丰富,占到了全国一半以上。
这巨大的肥肉没有落到他的嘴里,让他在心中一直捶胸顿足,方觉自己政策失误。
这时,他才开始重视东北。
在日本投降的15天后,蒋介石便安排了四十余人前往长春,准备接收东北。
其中包括蒋经国、杜聿明、熊式辉等。
他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如此想收回东北,原因在于他已经认识到东北的物产丰富、储量巨大,再加上九一八后东北沦陷的经验教训,因此,他认为东北是建设中国的必争之地。
但蒋介石只看到了东北的煤与铁,没有看到东北的复杂情况,只是简单地以为东北被日本占领,现在还回来,他再接收就可以。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民主联军,与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在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又派大批武装队伍进入东北,配合苏军作战,很快组建了拥有30万人的东北民主联军,并且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
当年放弃东北时,蒋介石并未感受到十分惋惜。
他可能忘记了在东北的土地上,还有中国的人民。
民国成立之后,东北人民的租税负担日趋加重,广大的土地集于军阀、官僚、商人和资本家之手。
东北人口86%都是农民,连年不断的混战给东北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同时日本人在东北不断开设加工厂,压迫东北工人。
正式占领东北之后,又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三方侵略,从身到心都给东北民众带来了巨大伤害。
面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东北民众的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靠自发抗日,才能获得东北乃至全中国的解放。
他们早已对国民党失望透顶。
土地,是人民的土地,而非蒋介石的私有财产。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妄图快速收复东北,并非易事。
当时民间有句谶语叫做“得东北者得天下”,东北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在长春。
1946年5月30日,蒋介石和白崇禧抵达被国民党军队攻占不久的长春。
在这里,蒋介石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们会面,一同讨论共产党军队的实力。
国共在东北初次交手,林彪的精锐部队并没有能够抵挡新六军、新一军等国民党精锐部队的正面攻势,所以大家都觉得共军并没有多少实力。
可实际上,八年敌后残酷的抗战,早已让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节节攀升。
只不过东北的最初交手,的确是共产党的部队先吃亏,不仅是国民党怀疑共产党的军队战斗能力,以及军队统帅的能力,就连林彪的老部下也对他开始了怀疑。
这些战况,再加上国民党将领的确认,推动着蒋介石在1946年5月30日这天,做出了一个让他晚年极为后悔的错误判断。
即,共产党和林彪的部队不过如此,最终确定“用武力解决中共”。
为此,国民党将军队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新六军调往东北。
而东北其余的军队,如十三军、七十一军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
东北,蒋介石势在必得。
可他太傲慢了。
既然蒋介石可以调来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共产党也可以调。
在毛主席的部署之下,中共中央从华中和华北地区抽调了100个团的干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东北。
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马上召集进行正面决战,而是一边和国民党精锐部队进行对抗,一面对东北全境进行剿匪。
早在剿匪之前,中国共产党便在东北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动摇了土匪的生存基础,也让大批农民加入共产党的军中。
于是,在东北战场上便出现了国民党精锐部队越打越少,而共产党的部队却越打越多的现象。
1948年10月,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由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
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为后来的淮海、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全国解放的步伐。
蒋介石怎么样也想不到自己的精锐部队,会被共产党打败,特别是6.9万人比47.1万余人的代价,太过鲜明。
也让他在晚年不断反思,自己究竟是哪里做错了?
直到他明白,不应该把精锐部队调往东北。
他真的明白了吗?
还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输在了哪里,只是明确一点——不把军队调过来送命,应该就能赢。
解放战争再打一次,蒋介石也还是会输,从他一开始对东北的态度,就已经看到其身上的局限性。
在1914年,他曾受孙中山之命去东北视察革命情况。
而他观察东北革命情况后,对东北感到失望,竟然提出建议——放弃东三省,专心经营南方。
1923年路过东北时,看到被日本强占多年的大连城市风貌都颇具日式,也只是感慨好像来到了外国。
这两次,他关注的都是东北是否能作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日本势力在东北扩张的情形,并没有认真对待这块土地。
再后来便是张学良东北易帜,借着这块土地的收复,蒋介石完成了形式上国家的统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几个月内沦陷在日本的手中,而他只是顾着剿共。
可以看到蒋介石对东北这块土地,从一开始便抱着不看好的想法,要不是后来知道了东北的自然资源丰富,他又怎会那么积极呢?
从这个源头出发,蒋介石失去东北是必然的,他只看到了这块土地上的一面,而忽视了关于这块土地其他的种种。
在被日本占领的这些年,东北的人民生活如何?经济如何?奴化教育把东北的民众变成了什么样?
他都没有考虑。
甚至,在对共产党轻敌之下,认为防“匪”必先防民,唯恐人民“资匪”,有碍统治。
他看轻了这块土地,看轻了人民,这是他最大的失误,也让他必定走向最后的失败。
更不用说,当时东北的财政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关系到东北本身的生存发展,也让东北成为了全国的经济威胁。
那时的东北是全国物价最高、经济最困难的区域。
可是,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争取接收东北的先机,不等南京方面核算经费,直接就地从东北取用,导致东北经济雪上加霜。
并且,当时的国民政府贪污成风。
在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后,苏联军队便开始撤离。
可当苏军撤离后,国民党的一些大员接收重要城市后,如沈阳、长春的社会上,竟出现了秩序混乱、土匪抢劫、坏人横行的局面,还没有苏联军队管理得好。
从苏军移交政权到哈尔滨,最终在哈尔滨的100多天里,工厂没能开工,经济更加萧条,物价猛涨!
哈尔滨市文化局原局长王志超,那时是刚刚20岁的学生。
据他回忆,冬季的哈尔滨靠江边处,完全是贫民窟,有很多被冻死的人。
早上起来时,会看到马车把这些人一车一车地拉走,但也不知道拉去了哪里。
这样混乱的管理,无序的接收,让当地老百姓愤怒地骂道,接收,更似劫收!
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为什么会在东北失利?
因为他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可能他也不在乎。
一个不了解国家当下情况的领导人,没有办法让这个国家真正站起来,让这个国家的状态恢复。
蒋介石晚年后悔,把精锐部队调往东北。
但这不是他最大的失误。
他最大的失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不会有变化。
历数中国近代前赴后继的改革与革命,就连最后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都跌了许多跟头。
每一个人都在摸索着,每个爱国的人都试图拯救中国。
在无数经验当中,“国情”两个字尤为重要。
但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只有懂得中国的人,才能够看到救国的真正方向。
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使得中国的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出身。
土地不会失去意义,它存在就有价值。
踏踏实实地站在这块土地上,看到这块土地背后的文明,感知它的脉搏,用赤诚的心去热爱,民族才能延续。
所以,每一寸国土,都不容有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定能实现两岸统一。
参考文献:
知网-《东北论丛》创刊号视角下国民党东北战场失败的深层原因
知网-从独占东北到决战东北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形成的历史过程
知网-东北沦陷时期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
知网-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瞬间沦陷的原因初探兼谈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训
新华网-“解放全中国”:伟大口号从陕北喊过长江声震全中国
黑龙江日报-国民党抢占东北
三联生活周刊-大雪崩:国共东北战事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