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延禧攻略你一定被尔晴这个绝色气得牙痒痒,前期稳重得体,后期嚣张跋扈。她嫉妒时,会对魏璎珞暗中陷害;怨念时,会对旧主落井下石。她为了嫁给傅恒,威逼利诱,当得不到真爱,又狠心报复,直到那一刻你才会发现,原来她最爱的还是自己。
但是那又怎么样,尔晴依然如愿嫁给富察傅恒成为嫡福晋,并且似乎……依旧为非作歹。
对于尔晴的原型,历史里有多种说法:
1.喜塔腊氏,父亲是刑部尚书。
2.瓜尔佳氏,满洲第一美女。
其实,任何一种来历都不是源自古籍记载,倒更像是野史的牵强附会,她具体姓甚名谁,已经没有定论,后文姑且继续以“尔晴”称呼。
《延禧攻略》中的尔晴,出嫁以后依然活跃在大众实现,或者说,比以前更活跃了,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但最终,因为多行不义,被女主所杀,她死前留下一个儿子福康安。
福康安长大后,为了给母亲报仇,遂进宫准备接近令妃的女儿,可是反而自己被情所累。看到这里不得不感慨,这剧好像人人不是正在报仇,就是走在报仇的路上......(注:历史中没有这个用意)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中真实的福康安是什么样子:
福康安,富察傅恒第三子,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姐妹二人。富隆安够有名了吧?但是这名声有很大程度得益于娶了公主,相比之下,福康安立下更多军功。
福康安出生在乾隆十九年(1754),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降生就得到了当朝皇帝的喜爱。乾隆命人将福康安接到皇宫,给他以皇子一样的待遇,从衣食住行,到诗书礼仪,如果没有人指出来,恐怕都会误认为这是弘历的孩子。
《清史稿》中的将篇列传是这样解释的:乾隆曾经和富察皇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都不幸夭折,这让夫妻异常悲痛,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是每每有契机,总能挑起弘历心中的哀伤。而福康安,生下来以后面貌、气质都与前两个儿子特别相似,故而接进皇宫,可以长久陪伴,聊以慰藉。
既然出现在正史中,那么起码可以说明,以上一段话属于官方解释。但是细细品来,却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例如,一个臣子的孩子,为何有机会被皇帝看到?清代是没有将领生子抱进紫禁城复命这个制度的。其次,刚生下的婴儿大都相似,怎么就看出来与亡故的儿子一样呢?
众所周知,皇帝做事,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为了政治,那么我们不妨按照这个套路去摸索原因:
前面说到过,福康安生在乾隆十九年。也是同一年,准噶尔发生内乱,傅恒被派到前线平定,是不是一个惊人的巧合?
准噶尔此地对于清代来说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说了吧?康熙时有十四阿哥,雍正有年羹尧,都是一等一大将镇守在准噶尔、甘肃、西藏、四川这几个地方。
富察傅恒在此之前所参与最大的战役,也是金川之战,此次西征,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而这一回,在乾隆执政期间也有巨大特殊性。
乾隆十九年以前,国家小动乱不断,动用兵力十分频繁。雍正时期,有过西征失礼损失惨重的经历,过惯了富贵太平日子的官吏几乎没有一人支持此时用兵,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耗着。唯独一人,富察傅恒,他力排众议,坚决带兵前去,注意史书中运用的成语“力排众议”,代表着反对者居多,可是最终依然听了他的。
如此一来,福康安进宫一事,至少多出以下两种可能:
1,古时皇帝在大将出征时安排其亲人进宫,要么是作为人质,要么是出于安抚。
2,傅恒既然想要力排众议,至少需要立下个军令状吧,例如“不胜利不归来”等,那么把孩子放到紫禁城也可以表示决心。
只是,这皇帝们做事,向来都是“只要不涉及我的道德问题、能力问题,那么就让你们说去吧!”,所以久而久之,当人们再讨论起福康安为何受宠时,都觉得乾隆与傅恒的妻子有点什么。笔者并不排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起码有一点,有理有据吧。
这也不怪世人,因为成年以后的福康安似乎更加炙手可热。根据古书描述,他每次出行,都需要准备36个轿夫,这阵势,他爸都不敢这么用。这又是为何呢?一个解释:功劳大,飘了。很显然嘉庆皇帝也是怎么认为的,因为他办起傅恒的子子孙孙从来不手软。傅恒的小儿子,因为连坐和珅,被关进监狱,22岁就死了;富隆安的儿子,还是公主生的,屡屡被降职,最后做了个四等侍卫;福康安的儿子,就因为上班迟到,被嘉庆拉出去打了40大板......
所以,这就是一个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故事而已。
历史中的“尔晴”也没那么多传奇。
本文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