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鸟尽弓藏”这句话就很值得推敲。《史记越王世家》,范蠡告诫文种说:越王勾践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富贵,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必然没有好下场。全文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长颈鸟喙,不可同乐。”
文种不听,非落得个“敌破臣死“的下场。和”鸟尽弓藏“的闻名程度相比,很多人都会忽视”长颈鸟喙“这句评价。实际上这里代表了范蠡对越王人品的判断。这句话的主要意思也是在后半截:良臣要学会择主,而不是前半截的”敌破臣亡“。
文种自己不识主,选了个”过河拆桥“的货,能怨谁?始皇帝也爱杀人,你看看史书上对嬴政的外貌描写就知道了:蜂准、长目、鸡胸。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虽然相由心生,但我们也不能以貌取人。历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共计9人。
开国皇帝杀功臣的其实不多,”最著名“的也不过高祖和明祖2人而已。然而,只要仔细分析被杀者,也不难发现多半是死有余辜、罪该万死。例如:楚汉决战前,刘邦是斗不过项羽的。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韩信、英布等非但不出兵。
反而以此为要挟,逼着主子封王才愿意参与合围,你说刘邦会不会心存芥蒂?至于明太祖杀功臣的传说更是子虚乌有。明初共封公爵25人,被杀的仅李、冯、傅、蓝4人。五爵受封共计功臣150人,被杀的不过26人而已。
这类说法从哪里来的呢,你自己翻翻大明之后的那个朝代,出版了些什么书不就知道了吗,能懂?同理,汉初三杰尚留了萧、张2人,存活率也达到了66%以上。跟着一路走来的樊哙、周勃等一竿子武将?不也都活得好好的吗。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皇帝与功臣的身份问题,而是人品的原因。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曾登门拜访过樊哙。那么,大他10几岁、又是高祖发小的樊将军,是如何接待这位已无实权的前伪王呢?心甘情愿地跪拜于家门前,曰:”大王、臣……“
同为用兵的人,你瞧瞧人家这个为人。倒不是说我们要讲虚头巴脑的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理总该讲吧?事实上,功臣只要不琢磨着谋权篡位、恪尽职守,挑好明君安心创业,之后安心当个”富家翁“,日子自然是滋润的。
即使不愿与时俱进了?宋太祖的”杯酒释权“、光武帝的”南阳故人“往事,都为君臣相处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模板嘛。邓禹等一代新野好朋友,哪个家族不是安享世代勋贵直到汉末,东汉200年啊!其实还有1个规律。
一般来讲,从草根时代跟着主子打天下的核心人员,只要不作大死,一般都能与社稷兴亡休戚与共。而如韩信、彭越等中途加入的,多半又心怀二心。倒不是说一定是加入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指像韩信这样的,更像合作者、参股人。
很多时候都是带有自己的诉求,来”协助“主公打天下。而张良等更像主公的手足、利益相关、三观一致,多半不存在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你看曹操手下的宗室将领,哪一个不是从小一起偷鸡摸狗的好朋友。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若把诸葛亮比作萧何、法正比作陈平,关张比作樊哙、周勃,只要不像刘封那样的憨憨犯傻,丢了个徐州、犯了个私节、喝醉闹了个火灾,多半也是被敲打一下,无关生死。刘备入蜀之后,不也急忙让孔明牵头成立立法工作小组。
制定《蜀科》吗?你觉得像诸葛亮那样的脑袋,以及后期治蜀的成果,不会想出比“九品中正”更高明的制度规定来?明、清之所以少权臣,皇权更为集中。科举制度对士族、门阀的打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唐以前,君主更需要像韩信、陆逊、荀彧这样的大族合作,靠察举来支撑基业。后世科举了,寒门入仕途径更为通畅,你要心怀不轨,能顶替你的人多如牛毛。不觊觎皇权,天子杀功臣的事情越来越趋向于0象限,因为功臣多半不敢居功自傲了。
反过来,魏、蜀、吴三家之所以最后都没能取得天下,被司马晋摘了桃子。在于当时的世家大族正处于上升期。因此,即使刘备取得天下,就凭他那点根基,还得靠着关羽、张飞和诸葛亮来对付士族的反扑。这天下能不能坐稳,还得打个问号。
可笑的是,现在有一群人,论才干不及韩信、论人品不及荀彧,论勤奋不及孔明,论忠诚不及羽飞,或许在一家破公司受了点委屈,就敢躲在家里满怀怨气地啪啪敲键盘,以古度今妄自揣测君臣之道,实在可笑。
和勾践一样,当你发现有问题的时候,赶紧闪人啊。刘备统一天下会杀谁?除开偶然事件,我认为一个也不会杀。就阿斗那样的,你看看蜀汉一直到亡,哪个权臣有觊觎皇位之心。最可能要杀的,也是后期发展,疆域扩充之后,带着私心来投的士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