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的特殊地位毋庸置疑,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令人奇怪的,黄埔前六期将星如云可是之后的学生貌似都默默无闻,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自从1924年5月第一期开始,到1949年国名政府战败,一共举办了23期,那些有名的将领基本都是前6期出来的,后面的17期基本上没出几个算得上名将的将军,勉强有点名气的,大概只有张学思、熊向晖这几个人,顶级名将一个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乱世处英雄,黄埔前6期刚好是中国最乱的时候,军阀割据,各大势力交错,因此不少人才有了用武之地。那有人会说后十七期举办时正是抗战时期不应该涌现出更多的名将吗为何此时反而没有再出名将?其实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军阀混战时期,其实大多数的军阀都是乌合之众,部下基本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有的甚至就是土匪地痞,因此当那些训练有素的将军们上了战场,很容易建功立业,并且借此累计实战经验,为之后打下基础。
第二点是到了抗战期间,对手变成了更加训练有素的日军,黄埔的那些毕业生刚出学校实战经验不足,很多人可能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以身殉国了,据统计,在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国军中下级军官共13.4万人,但因损失太快,每年都需要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很多人连训练都没完成就上了战场,下场可想而知。
而此时前6期的军官基本已经都身居高位,负责指挥作战而不需要再前线,风险自然小了不少。而且,因为他们是军官,如果有战争胜利了,那荣誉也都是他们的。而那些前线的将士想要上位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