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献《戡靖教匪述编》作者之秘
创始人
2025-07-03 09:02:08
0

毛建威

引言

《戡靖教匪述编》是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京都琉璃厂刻印的一部军事史文献,作者仅署名“石香村居士编辑”。未留真实姓名。该书以作者亲身经历见闻,详细地记述了清代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情况。书中对清政府的腐败多有微词,对白莲教中重要人物有较为客观真实地记述,文献价值较高,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成为研究清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近年来,《戡靖教匪述编》的文献价值已被史学界公认,但对该书作者的生平却知之甚少,不知其作者姓甚名谁,一直是文史界的一个秘。

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在1937年1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阅《戡靖教匪述编》,道光六年石香村居士编....序自谓蜀人,忝窃科名,唯不知其籍名耳”;现代出版家王云五先生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谈《戡靖教匪述编》作者时这样说:“清不著撰人名氏,但署名石香村居士编辑,不知何许人也”;学者李铁屏先生在《中华野史辞典》上介绍该书作者时说:“清石香村居士(一题石侯)撰。作者四川人。身世不详”。学者王一军先生根据书中内容判断:“石香村居士,为作者自号,真实姓名不详,据书中自序是四川人,中过举人,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上述材料都说明,《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的真实姓名至今仍未考证出来。

对此,笔者对《戡靖教匪述编》作者情况作如下考证综述,供文史学界同仁参考。

一、晚清方志中关于《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的记载

关于《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的真实名字,晚清四川地方志中早已有过介绍。只是方志众多,内容广泛,未能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最早记载《戡靖教匪述编》作者名字的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刊刻的《开县志》。在该志第十八卷《流寓志》中,记载了一名叫罗珍的学者在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讲学著书的简况。全文摘录如下:

“罗珍,字佛崖。威远进士。主讲盛山书院,有名士风,从者百余人。与张湜、沈琋、王名园为诗友。著有《戡定教匪述闻》《四书臆解》《佛崖诗稿》《佛崖文集》《佛崖古文外集》《灯下旧闻》《瑶华摘录》《删余赘语》《佛崖书札》,痤稿大觉寺。”

上列史料已将罗珍与《戡靖教匪述编》联系起来,但引文中的书名《戡定教匪述闻》,与石香村居士的《戡靖教匪述编》书名并不一致,存在两点差异。一是“戡定”与“戡靖”,二是“述闻”与“述编”。由于图书本身存在同名或近似书名的现象,因此还不能将罗珍定论为《戡靖教匪述编》作者,何况《开县志》并没有对罗珍的《戡定教匪述闻》一书作更多的介绍。

但引文也给了我们一点重要提示,说罗珍是威远县的进士,那么清代威远历史上是否有罗珍其人呢?又是否著有《戡靖教匪述编》一书呢?

笔者查阅清光绪三年(1877年)刊刻的《威远县志》,确有罗珍其人。该志卷二《科举志》《仕宦志》记载罗珍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直隶数县知县,止于湖北石首县知县。在该志卷三《艺文志》中还详细记载了罗珍所著书目,现摘录如下:

“罗珍著有《四书讲义》一卷,《历代编年》四卷,《戡靖教匪述略》二十卷,《删余赘语》《灯下旧闻》《瑶华摘录》《吉光片语》《古文四六》等集共二百六十四卷。生平共著书六百(零)四卷”。

上文不仅说罗珍著有《戡靖教匪述略》,而且还明确写了该书的卷数。但书名却与石香村居士的《戡靖教匪述编》仍有一词之差,即“述略”与“述编”之差,并不完全吻合。且卷数也不相同,石香村居士的《戡靖教匪述编》为十二卷,罗珍著的《戡靖教匪述略》为二十卷,是否系刊刻之误,一时难以确定。

好在光绪《威远县志》卷三《艺文志》不仅收录有罗珍著书书目,而且还选录了罗珍写的几篇诗文,为研究罗珍是否真正为《戡靖教匪述编》作者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史料。

《艺文志》共收录罗珍诗歌9首。其中有一首《自题戡靖逆匪述编后》,笔者将其与《戡靖教匪述编》书尾署名“石香村居士自识”的《题辞》诗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诗体例相同,均为七言律诗。《自题戡靖逆匪述编后》诗云:

濡毫战血染模糊,写出华严小劫图。

人比鹤林标玉露,家传路史献丹壶。

十年戈马非天意,一扫风烟仗庙谟。

幸际升平忘帝力,壤歌环听遍尧衢。

署名石香村居士的《题辞》诗与罗珍写的《自题戡靖逆匪述编后》诗内容大体相同,仅第三句写作“河山日朗群阴伏,霜雪春回万卉蘋”。估计为作者正式刊刻时作了修改。

令人欣喜的是,《艺文志》还收录有罗珍撰写的两篇文章,内容全部涉及征编《戡靖教匪述编》。一篇为《征教匪之乱事实启》,内容系作者为广征史料而向各州府县衙门同僚发出的征文启事,希望“当事名贤、益部耆旧据摭见闻,囊缄惠示”。另一篇为《上桂军门书》,是作者向时任四川提督(提督俗称军门)、曾参加镇压白莲教的清军将领桂涵(四川东乡人)写的书信,请求将其“俱经身历当时事实缕晰赐教”。这两篇文章既是《戡靖教匪述编》一书的重要补充文献,也是确定罗珍即为《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的最直接史料之一。与清代光绪《威远县志》收录罗珍撰写的《征教匪之乱事实启》一致。

通过上述咸丰《开县志》和光绪《威远县志》所载罗珍简历及所写诗、文分析,完全可以肯定罗珍就是“石香村居士”,罗珍即为《戡靖教匪述编》的作者。此考证结论,得到文史学界一致认可。

二、《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罗珍生平事迹考略

《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罗珍,族名宗诒,字叔軉(yu(音玉),号佛崖(又写作佛厓),自署石香村居士。清乾隆五十三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1789年1月3日)出生于内江市威远县镇西镇永团村。

罗珍自幼入私塾,稍长入县学,为增生。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举人,赴京会试落第。回县受聘为青峰书院讲习,主讲诗经文赋。嘉庆二十四年(1819)再次赴京会试,考中已卯恩科第三甲第六十七名进士,以知县候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罗珍同年考取进士的好友徐久道(字西云,号成斋,贵州黔西人)分发四川开县任知县。上任伊始,徐久道将开县芙蕖书院改建为盛山书院,聘请罗珍出任书院院长。此后罗珍主持盛山书院长达十余年,以培养莘莘学子为己任。罗珍视开县为第二故乡,开县人也将其列入地方“人物志”。

罗珍在开县期间,为地方文化教育做出了两大贡献。

一是著书。他来开县时正值盛年,精力充沛又好学不倦。教书之暇,乃潜心著述,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编纂客观真实记述嘉庆白莲教起事的《戡靖教匪述编》。同时他还先后编写了《四书臆解》《历代帝王谥号年谱》《佛崖诗稿》《佛崖文集》《佛崖古文外集》《灯下旧闻》《瑶华摘录》《删余赘语》《佛崖书札》等书。咸丰《开县志》还留下了他写的5篇诗文《同人游官亭寺诗》和《太学桥记》《大觉寺瘞稿铭》《温汤井诸洞记》《新修开江堤记》。其中《大觉寺瘞稿铭》被收录近代学者龙显昭主编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温汤井诸洞记》成为今日开州介绍旅游名胜景点的一篇经典美文。

二是育人。开县为千年古县,但自明末遭兵燹后,科考一蹶不振,在清嘉庆以前尚无考中进士者。罗珍执掌盛山书院后,在徐久道、高学濂、林丹云等几任重视教育的知县大力扶持下,开县文风大振,人才倍出。先后有陈堃、沈西序、陈昆、李宗羲、谢临春考取进士,朱升三、沈延广、陈谟、肖炳然等考中举人。邑人沈西序在其《重修奎阁碑记》中写道:“我开邑自道光初年以来授编修者一,成进士者三,举孝廉者四,文风蒸蒸日上,而毓秀钟灵,溯其源,则自盛山书院始”,由此可见罗珍对开县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就在罗珍任盛山书院院长的第十三个年头,即道光十二年(1832),罗珍由清政府实授直隶灵寿县(今河北省灵寿县)知县,此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据同治《灵寿县志》卷六《名宦》称他:“性爽豁,政治严明,胥役不敢(欺),执法课士恒优赏赉,以示鼓励”。任职两年后,罗珍离任时“送者数千人,其后乡人共树貞珉,以志不朽”。同书《艺文志》录有地方举人靳廷钰撰写的《邑侯罗佛嵓遗爱碑记》,详细记载罗珍在灵寿县的政绩。道光十四年(1834年)罗珍以政绩优异调任河北省青县(今沧州市青县)知县,任内先后“重修文庙大成殿”,“维修县署”。清代《道光朝实录》记载:十七年(1837)八月大旱,灾民四处逃难,罗珍妥善安置河南“临清、乐陵、德平等州县因本境被旱,欲赴京东一带逃难途经青县之外来穷”,施以粥水,活人甚众。

道光十九年(1839年)前后,罗珍调任湖北省石首县(今石首县级市)知县。石首地处长江中游岸边,两湖平原的中心地带,经常遭遇洪涝灾害,防洪为地方官之首要职责。石首自清初以来地方人口日繁,滨江环湖滩地逐渐垦殖成田,垸田比比相连。湖区蓄水日减,防洪之重甚于前代。道光二十年后,连年涨水,罗珍每到汛期即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沟通穴口,不遗余力,可谓兢兢业业。然天灾难测,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七月间,荆江遭遇洪峰,造成荆州府李家埠溃口达十数丈,导致江水灌入郡城,造成城垣塌陷。为逃避追责,知府拉下属抵罪,谎报朝廷称罗珍等官员办事拖沓、失察水情。8月17日,朝廷不查实情,“以李家埠老堤漫溃,郡城被淹情形,下令将石首知县罗珍和松滋知县陆锡璞革职,摘去顶戴花翎”。

罗珍自入仕以来,清廉自守,实心爱民,所在皆有政声。此次突遭重罚,愤懑于心,虽有归乡之意,然无返乡之资,以致卧病不起。次年病故于石首县衙,终年60岁。数年后,乡人筹得旅资才将其灵柩运回老家安葬。

三、罗珍为何取名“石香村居士”

要弄清罗珍为何自号“石香村居士”,须得先了解“石香村”来历,这就要追溯到罗珍先祖入川的史实。

2006年,笔者专程赴罗珍老家威远县镇西镇永团村,寻访有关罗珍的史料。该村73岁的罗联囿为笔者提供了一部民国三十一年(1942)编印的《罗氏族谱》石印本。据《罗氏族谱》记载,罗氏入蜀始祖罗从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时年已六旬,携家小始由湖南零陵县来四川嘉定府威远县新乡地名团豆嘴石香村买田土构屋居焉”。

这里明白无误地说明“石香村”为威远新乡一个小地名,为罗氏来川定居地,今属威远县镇西镇永团村。

罗联囿老人告诉笔者,罗珍公原来留在故里的遗迹很多,如罗氏祠堂的匾额、对联大多为他所写,可惜都损毁了,如今村里只留存罗珍早年的一幅题刻。随后我们在罗氏祠堂旁的一处大石上找到这幅题刻,题刻正中为“石香村”三个楷书大字,上款:“道光九年三月”,落款:“主人罗佛崖书”。据考,这是道光九年(1829)罗珍任开县盛山书院院长期间回乡探亲时所题,是目前发现罗珍仅存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证明罗珍即为“石香村主人”的唯一实物证据。

《罗氏族谱》也记载有罗珍死后归葬石香村的文字。该谱在罗宗诒(罗珍)名下写道:“宗诒,以洲三子,一名珍,字叔軉,号佛崖。公以增生中嘉庆廿一年丙子科举人,廿四年乙卯恩科三甲第六十七名进士,历任直隶灵寿县、吉县(应为青县)、湖北石首诸县知县,例晋奉直大夫。卒于石首署内,扶柩归葬石香村左嘴下老阴坟山。同治初迁葬邑南韩家塘公业,坐戌山辰向,与薜夫人同穴,立有石碣。娶妻唐氏,继娶唐氏、薜氏。生二子,长子阿尹,娶王氏,生子通至、通政。次子阿召,流寓武昌未回蜀”。

行文至此,可见罗珍用“石香村”作名号是有其深意的,表示自己不忘生养之地,不忘故乡。另外,罗珍还自号“佛崖”,其实也是有来历的。在石香村数里,路边有一天然岩壁,石壁上留有古人刻的数尊大小不一的佛像,当地人俗称“大佛岩”。罗珍自幼常随祖父文珠公去拜佛,稍长赴县城读书经过这里也要燃香祈祷。罗珍考中举人时曾作《古佛崖题石》一首,诗云:

我生不佞佛,家与佛为邻。

古佛古于我,或者是前生。

千年有莲花,妙相含金粟。

崖上长青松,崖下香烟绿。

罗珍自认与佛有缘,自号“佛崖”,又别号“石香村居士”,还将“石香村书屋”作为自己的斋名,可见其乡思之深、乡情之浓。

《戡靖教匪述编》作者罗珍为什么不署真实姓名而用“石香村居士”,笔者以为,这恐是忌惮清初严酷的“文字狱”。罗珍所编《戡靖教匪述编》主要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的真人真事,对当朝贪腐官宦多有讽谏,对罹难百姓颇多同情。作者深知自己编著、刊刻这种针砭当朝的书籍,完全可能给自已带来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九族之灾,因此不敢署真名,也就可以理解了。

结论,刊刻于清代道光六年,署名“石香村居士编辑”的《戡靖教匪述编》,其编著者的真实姓名为罗珍。罗珍,四川省威远县人,曾担任开县盛山书院山长,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地方知名教育家、文学家和文史学者,石香村居士为其笔名。

注:本文作者系四川省内江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干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竟然有可能是虚构的?今天,我们盘点一下...
原创 1... 点点“关注”生活会更乐呵呵 1951年,法国的东部的一个村庄里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300村民一夜之间...
文化中国行丨看明代“世界地图”...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经略海洋”的悠久历史。从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量海贝,...
原创 1... 近些年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下的130年,被人们经常提及为“康雍乾盛世”。尤其是在位长达60年...
原创 1... 1949年,国民政府办公区一片混乱,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各种曾经的绝密资料散落满...
原创 1... 引言: 1949年至1979年的苏联,是一个充满了离奇诡异色彩的国度,因为在这30年的时间里,有15...
口述史如何选题 | 中国人民大... 红烛 你知道历年国家社科基金口述史选题吗? 不知道! 青瓷 红烛 你知道口述史如何选题吗? 不知...
原创 蒋... 在虚云大师的一生当中,为很多人预测过生命的结局,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竟然还要替别人预测抗战结局...
范县濮城镇葛楼书馨斋书屋揭牌仪... 6月30日上午10:00,葛楼书馨斋揭牌仪式在范县濮城镇葛楼村举办。 葛舒斋是中共濮县、范县一带早期...
1935年,张学良宴请一老太太... 1935年,张学良在北京饭店宴请一个穿着寒酸的老太婆。 席间,张学良对她毕恭毕敬,她的夫人赵一荻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