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期间,李秉横被光绪帝委任为山东巡抚。而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李鸿章顿时有了很不好的预感:那就是本来就局势不利的甲午战争,情况会更加恶化。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会对李秉衡有这样的预判?
其实这背后来自当时清朝的权力分配格局。
1、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斗争
权力斗争,其实会围绕人类的历史永远发展下去。原因很简单,因为权力资源本身也是稀缺资源,而有人能够掌权,也意味着有人会处于边缘化状态,而这种存在永远无法解决的分配矛盾,就必然引发一系列斗争。
晚清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斗争,就是其中的典型:慈禧太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但是按照规矩,光绪帝是皇帝,清廷的号令应该由光绪帝发布,因此,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存在权力分配冲突。
也因为这样的权力格局,让清廷出现了帝党和后党两个派系。所以后党,顾名思义,就是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而帝党成员本身都是在慈禧太后掌权状态下,有野心但又没机会上位的群体。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支持光绪帝夺权——因为只有光绪帝夺权成功,朝廷的权力格局重新洗牌,帝党成员才有机会上位——而上位,也成了这群被冷遇官僚参与夺权斗争的源动力。
甲午战争期间,也碰巧是帝党和后党斗争高峰的一个过程。
2、李秉衡坑害李鸿章
在晚清时期,山东巡抚的权限之一就是掌握山东省的陆军。当然,威海卫地区的陆军除外。
甲午战争爆发初期,当时朝廷的很多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负责应对日本军入侵的清朝军队,主要也是李鸿章旗下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北洋水师和淮军被视为李鸿章的权力来源。而慈禧太后的势力,很大情况也是依靠李鸿章这样军头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李鸿章这类军头的支持,清廷其实也会失去根基而垮台——比如辛亥事件,本质上其实就可以视为各地军头抛弃清廷,才导致了清廷的垮台。
而从光绪帝乃至整个帝党来说,想要夺权就得摧毁慈禧太后的权力根基,那么,追根溯源,就得搞垮李鸿章。所以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安排帝党成员李秉衡担任山东巡抚之前,光绪帝就秘密约谈李秉衡达三次之多。而则三次密谈的内容,后世普遍认为,可能是密令李秉衡利用甲午战争的机会,给李鸿章下绊子,这样有利于光绪帝夺权——当然这可不是主观臆测,因为从后来帝党一度夺取战争指挥权的结果来看,有必要认为:光绪帝觉得,如果淮军作战不利,则意味着后党能力太差,这样才能让帝党上台,并利用甲午战争实现帝党夺权,取代后党。
李鸿章作为官场老手,当然也知道光绪帝的图谋,但是李鸿章无力制约。当日本军打算在山东荣成湾登陆之前,李鸿章派人给李秉衡发报,希望李秉衡能够加强荣成一带的防务,避免淮军被日本军抄后路。
但是李秉衡压根没理睬此事,甚至李秉衡觉得,毕竟被日本军大量消灭的是淮军,是李鸿章的部队,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并且,李秉衡还在收到电报以后,向朝廷上了奏折:那就是淮军在战场上丢人现眼、丧权辱国,因此希望皇帝能够制裁丁汝昌能将领,以振奋士气。
同时,帝党成员也在朝廷内部就淮军的不断战败来弹劾淮军将领,借此对李鸿章发难。
3、荣成丢失
李秉衡在荣成派了1500多守军。当然,日本军登陆荣成前夕,荣成的防务军力是1800人,这里面有300人是李鸿章的部队。而李秉衡在荣成派遣的这1500人,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军队,而是平日里负责修黄河堤坝的民夫。他们手里除了扁担锄头,几乎没别的兵器可言。
所以,当日本军在荣成登陆的时候,几乎没遇到有效的抵抗。
而从李秉横和李鸿章之间的斗争,也可以看出,为什么甲午战争,会出现那样离奇的结局:看似强大的大清帝国,几乎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