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曾国藩》之三十五
因父亲去世,在家守孝的曾国藩每日除了关注战局的变化外,也对自己带领的湘军屡屡受到朝廷怀疑和同僚排挤进行了仔细思考。正是因为他能经常自省总结,才使他在后面的官宦生涯中,顺风顺水,封侯拜相。
01
曾国藩一个大文人,很多时候比较固执和古板,但经过此段时间的思考后,他发现,很多问题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圆滑导致。
在当时的官场生态中,阿谀奉承、行贿受贿成风,曾国藩虽然十分痛恨这种行为,可实在是无可奈何,即使他这样的清官,要去找同僚办事,如果没有礼物或者银子,也很难办成。
曾国藩越来越明白,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功,办成一件大事,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将十分困难。
可整个大清王朝,已经开始没落,尤其是腐败越来越严重,朝中的官员和地方官员千丝万缕,完全变成了一团乱麻,无论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还是一省的巡抚,都因为某种关系而连为共同利益联盟。因此,曾国藩以自己的自律精神要求别人,不仅不能实现,还经常给自己惹了一肚子闷气。
曾国藩决定以包容之心,容纳这些他曾经十分看不惯的人。
02
在家守孝三年,这对一个湘军统帅来说,实在太久了。随着太平军的进攻更加猛烈,在家守孝一年半的曾国藩接到了咸丰皇帝的圣旨。
这次,曾国藩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权力,那就是自己不仅是湘军统帅,还成了两江总督,这就意味着曾国藩不仅手中有了兵权,而且还是地方一把手的行政长官。
他再也不会因为粮饷问题而低声下气了,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手下谋到更多的官位了。
其实,咸丰皇帝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曾国藩只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太平军可是要夺取大清的江山。与江山社稷相比,曾国藩的要求并不过分。
另外,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已经身经百战,而且能征善战,曾国藩要想掌握地方实权,无非是为了湘军的后勤着想,也在情理之中。
就这样,曾国藩因为自己请假回家,给咸丰皇帝上了一道折子,痛陈湘军遇到的各种困难,虽然最开始时惹怒了皇帝,但随着太平军不断扩大疆土,使皇帝不得不答应了曾国藩的所有要求。
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后,一改往日强硬独断的作风,对同僚们的阿谀奉承和行贿受贿既不参与,也不深究,使得手下大力帮扶,终于消灭了太平军。
曾国藩的这种态度,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十分诧异,问其原因,曾国藩才道出其中的想法:人应以能立能达为体。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认为,在一个大环境中,既然自己无法改变当前的政治生态,就应该适应当前的环境。适应而不去参与,就能和同僚相处融合,也使自己少了孤独和郁闷。(未完待续。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