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就像暴风雨中的一叶小舟。翻船只是时间问题。即便是海神号的出现,也无法将小船拉到安全的地方。
此时的清政府正遭受义和团运动的困扰,外国列强觊觎侵略。在危机中“支持”清政府的责任完全落在了一位女性的肩上,那就是慈禧太后。
乍一看似乎是慈禧太后被迫这样做的,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慈禧主动接手了清朝的责任。她享受权力的滋味,以至于连光绪皇帝都感受不到皇帝的威严。
清朝落得如此下场,与慈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只能是“作”了。
但无论怎么说,慈禧在历史上的黑暗都洗不掉。更让人诟病的是,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她的生活非常奢侈。
她相信全世界都是她的,自己享受也无所谓,以至于她不关心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也不关心大清王朝被欺负。由大国。
所以当危机来临时,慈禧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头也不回地一路西跑,将整个北京城“送给”西方列强。
西方列强在北京城里看到了“人间天堂”,到处都是无数的金银、奇珍异宝。
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些东西,无数的国宝流失海外。现在的大英博物馆是由中国文物支撑的。
其中有一把慈禧用过的象牙扇,现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放大100倍后,刷新精致感。
奢侈的生活
慈禧懂得享受生活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为了享受,她甚至可以倾尽全国的努力。毕竟在她看来,整个清朝都是她的,怎么享受都是她说了算。
但支持她享受的却是人民的财富和恩膏。慈禧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在奢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慈禧以爱美甲而闻名。她的指甲很长,很适合修炼九阴白骨爪。为了防止指甲断裂,她有一个专门保养指甲的团队。
在吃方面,慈禧特别注重奢侈,吃时注重细节,注重食物的质量。估计清朝除了慈禧,就没有其他人了。
慈禧太后有一位贴身女官,名叫玉德令。由于身份特殊,她有幸有机会与慈禧共进晚餐。这顿饭,着实让玉德龄大开眼界。
据于德龄的描述,她和慈禧一起吃饭时,光是食物就有150种之多,就连餐具也极其豪华、典雅,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那么这顿饭要多少钱呢?粗略估计要花费数百两白银。如果按照当时的物价估算,今天一顿饭恐怕要几十万元,甚至更多。这些饭菜当然慈禧吃不完,但她不会留着留到下一顿吃,只会被扔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慈禧也不例外。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光鲜亮丽的容颜”,她也极其努力,时刻服用珍珠粉。现在很多面膜都填充了珍珠粉。封面的灵感可能是来自慈禧太后。
国宝失落
奢华的慈禧正在一心享受生活,西方列强却向清朝露出了凶猛的獠牙。他们想要掠夺,将不属于他们的财富据为己有。
此时,慈禧还没有醒来。当西方列强来到她家门口时,她突然意识到,盲目宽容并不能让清朝永远享有太平。
但作为一个女人,她贪图权力,没有勇气去冒险。危难之际,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逃跑。
当然,慈禧逃跑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带着光绪帝。她害怕自己逃跑后,光绪会趁机夺回权力。这是她无法承受的结果。
于是,别说北京城了,就连清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也向侵略者敞开了大门。
紫禁城里藏有无数的文物,是我国几千年来所珍视的。慈禧逃跑时自然不能把这些物品带走。于是,慈禧废弃的北京城就成了西方侵略者的狂欢盛宴。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塞进口袋。如果拿不走,他们甚至会疯狂的毁掉。
多么惨痛的过去啊,中国的文化遗产在这些土匪面前几乎破碎了。
文明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容易受到野蛮的侵害。这就像一个学者试图向强盗解释一些事情。到最后,他也只会鼻青脸肿。
慈禧逃跑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也被抢走,包括她夏天永远不会放手的象牙扇。
精美象牙扇
象牙扇是一件非常传统的艺术品。这是皇家的致敬,也是粉丝中最好的。看起来很像铁扇公主用的香蕉扇。
象牙质地细腻坚韧,易于雕刻和染色。是制作扇子的宝贵材料。制作扇子时,一般采用象牙劈裂、抛光、编织等工艺制作。所需的技能和时间是难以想象的。
慈禧所用的象牙扇是极品中的极品。扇面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它由两部分制成,然后拼接在一起。扇子的顶部和底部镶嵌着绿松石色的金属扣。扇柄末端有一个漂亮的象牙吊坠。
从远处看,它与普通的象牙扇没有太大区别,但当扇子放大100倍时,就变得不可思议了。
因为扇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各种镂空的圆雕人物,上面还有无数的“小人”。它们造型各异,非常栩栩如生。
更神奇的是,这些小人有着不同的发型、衣着、动作。如果继续放大的话,甚至可以看到这些小人脸上的表情也完全不同。
实在难以想象,一把小小的扇子,却仿佛将整个世界描绘在其中。如此精致,足以刷新人们对精致公子的认识。
只是可惜,这本来应该是我们的文物,现在却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可气的是,在大英博物馆里,藏着数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无论哪一件都价值不菲。
我们应该加强自己。这些被掠夺的文物背后,是时代的悲剧和软弱的悲惨。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避免历史重演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慈禧传》、《大英博物馆藏世界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