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驾崩之前,并没有明立过接班人,因此皇太极死后清朝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权力争斗。当时,在皇太极的诸多儿子当中,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日后的顺治皇帝,而是顺治的大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在早年时期就跟从父亲皇太极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因此还被爷爷努尔哈赤加封为贝勒。
皇太极继位之后,长子豪格成为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在影响历史走向的宁锦之役,豪格率部立下赫赫战功,被皇太极加封为和硕肃亲王,成为冉冉升起一个颗政坛新星。当时,虽然皇太极没有明立继承人,但豪格无疑是合适的人选。首先,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正值壮年;其次,豪格才能出众,智勇双全;最后,豪格久经战阵,屡获军功,在清朝内部有很高的威望。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长子豪格34岁,其他儿子要么还未成年,要么无法和豪格相提并论。在这样的形势下,皇太极的旧部有意拥立豪格为新皇帝。但是,当时除了豪格之外,还有一个人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他就是豪格的叔叔,睿亲王多尔衮。按照年龄来算,多尔衮虽然是豪格的叔叔,但比豪格要小三岁,算得上的同龄人。
由于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清朝内部由此分成了两派,势同水火。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下,清朝内部必须拿出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结果皇位还是由皇太极的儿子继承,但人选却不是豪格,而变成了当时年仅6岁的福临(顺治皇帝),并且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当时,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由多尔衮亲自任第二摄政。而豪格则不仅与皇位失之交臂,而且连摄政的地位都没捞到。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征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大获全胜。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班师回朝之后,就被大权在握的多尔衮搜罗罪名,关入了牢狱。不久,豪格在牢狱中暴毙,时年40岁。有人说,豪格是被人用弓弦勒死的。豪格死后,其福晋被多尔衮所纳。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病逝之后顺治亲政,才为大哥豪格平反,追谥为肃武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