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没有选择杀掉朱祁镇,此举被视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朱祁镇在公元1449年8月御驾亲征时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虏,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且太子朱见深仅有两岁,所以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位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其实是默认了朱祁镇的死亡。
然而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被俘一年的朱祁镇不仅没死,反而在1450年8月又被放了回来。
此时,做了一年皇帝的朱祁钰自然不想将手中的权力再交还给朱祁镇,于是将被放回来的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现在北京普度寺一带),时间长达七年。
这七年里,朱祁钰有无数的机会可以杀掉朱祁镇,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是朱祁钰自信可以将权力一直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还是另有隐情?
艰难的选择
1450年6月,疲惫的朱祁钰在收到瓦剌使臣前来讲和的消息后,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自去年朱祁镇被俘后,瓦剌部屡次挟他进攻明朝城池,索要财物。各城守将虽然拒开城门,可也耗费了大量财物,应对得很艰难。如今可以跟对方讲和,情况能好上不少。
但这一条是……朱祁钰愣愣地看着奏疏上的“恭送贵国皇帝朱祁镇回国”这行字,呆住了。
朱祁钰是上任皇帝朱瞻基的次子,还未出生时,他的哥哥朱祁镇就已经被立为了皇太子,深得父皇喜爱;他的母亲也只是宫女出身,没有什么背景。所以朱祁钰记事以来从没有对皇位产生过任何觊觎的念头,一直都是安分守己做自己的皇子,然后是王爷,想着可以这样一直安安稳稳活下去也挺好。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忽然有一天,已经做了皇帝很多年的哥哥朱祁镇竟然被敌寇瓦剌部所俘虏了,接着太后和大臣们竟然让他做皇帝!(此时太子朱见深还不满两周岁,完全没有执政能力,听政都不可能。)
二十一岁的朱祁钰在恍惚中被那些人推上了皇位。一开始他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只是听从太后、听大臣们的建议来发布命令,处理朝政。
然后,瓦剌的势力被打退了,他在皇位上渐渐安稳下来,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还有这样的权力。
朱祁钰不想让哥哥回来,他不知道到时候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当初在朱祁镇被俘、朝堂人心大乱时保持镇静、力挽大厦于将倾之际,后来有力荐他登基的于谦又站了出来。
此时已经担任兵部尚书以及总督军务少保之职的于谦跟朱祁钰说:“既然您已经做了皇帝,那就不会再更改了。我们还是尽快将太上皇(朱祁镇)接回来把。”
朱祁钰虽然心中仍有抗拒,但于谦等人已经保证了自己的皇位,而且确实没有什么理由拒绝朱祁镇的回归。所以,朱祁钰最终还是选择接回前皇帝,他的哥哥朱祁镇。
回归的朱祁镇并没有和弟弟争夺皇位,或者是没有争夺的机会。因为他回到京城后,马上就被软禁到了南宫里。
人心不足
朱祁钰在皇位上坐稳之后,心里又有了新的欲望。就像他在做王爷的时候没想过做皇帝一样,在上位初期,他也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
在朱祁钰继位之前,太后和大臣们已经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这个举动的意义也很明确:朱祁钰只能做一代皇帝,皇位最终还是要回到朱祁镇那一脉。
这种看重嫡庶长幼、血统地位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总比长幼不分、亲疏不分从而导致继承者们大乱斗要强很多。最起码,“嫡长子继承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保证皇权交替时的平稳过渡。
朱祁钰这位“庶出皇帝”,现在则想要废掉在名义和血脉上都是王朝正统的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不得不说,古代皇帝的权力确实是大得惊人,怪不得朱祁钰舍不得放下。
朱祁钰改立太子的想法属实有些“大逆不道”的意思了,不止太后、大臣们都反对,就连他的妻子汪皇后也强烈反对,虽然这里可能也有朱见济并不是她儿子的原因(汪皇后没有儿子,如果有的话就是改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了)。
但是在朱祁钰的种种努力下,他改立太子的想法还是实现了。虽然朝中仍然有反对的声音,虽然汪皇后也因此被废黜,但是朱见济终究是被立为了太子。
此时,朱祁钰对手中的权力更多了一份认识,对这份权力也更加珍惜。
不久之后,“金刀案”爆发。
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卢忠和宦官王瑶是酒肉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一日,两人在喝酒时,王瑶拿出了一把精美的镀金刀跟卢忠炫耀,说这是太上皇朱祁镇用过的东西。
卢忠则表示不信,你王瑶都没有见过太上皇,怎么可能会有他的东西?
王瑶得意地笑了,他和老太监阮浪关系很好,而阮浪负责在南宫照顾朱祁镇,这是朱祁镇随手赏给阮浪,而阮浪又送给他的。
此时,卢忠的特务本能发作了,他意识到,这把金刀可能成为他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卢忠眼球一转,一个阴谋便诞生了。当今的皇帝朱祁钰不放心前皇帝朱祁镇,这不是什么秘密。如果能给朱祁钰一个除掉朱祁镇的机会,那岂不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兴奋的卢忠强行按捺下自己的情绪,开始劝酒。灌醉王瑶后,卢忠便偷了这把金刀去见朱祁钰。他以金刀为证据,诬陷朱祁镇勾结外面的人,企图重新夺位。
朱祁钰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感到很惊喜,如果消息能够坐实,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除掉朱祁镇了。于是立即下令,抓捕、审讯相关人等,搜集证据。
但是结果并没有顺了朱祁钰的心意。事件相关者只有两个人,就是阮浪和王瑶。两人虽然位卑人轻,但是在卢忠的酷刑以及威逼利诱下,至死也没有诬陷朱祁镇要复辟夺位。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太后、皇帝等人总会重用太监,明明已经有那么多宦官干政的前车之鉴了。原因就在这里:忠心。而且宦官干政最重要的原因是主弱奴强,想必没有任何一个“主”在重用太监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
总之,“金刀案”没能让朱祁钰彻底除掉心头大患,但让他对“朱祁镇可能会复辟”这种可能性有了警惕。
朱祁钰下令将南宫内外的树林全都砍掉,以防有人借此掩盖踪迹、翻过宫墙进出南宫;不仅如此,朱祁钰还给南宫的大门上了锁,在锁眼里灌满铅水,尽可能阻断南宫内与外界的联系。
此后,南宫内部的人就只能呆在里面,需要从外界获取的事物只能通过一个小小的口子送进去。
悲惨结局
自认自己坐稳了皇帝之位的朱祁钰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儿子朱见济仅仅当了一年的太子就去世了,去世时只有八岁。
朱见济的去世给了朱祁钰巨大的打击。朝中有官员有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意思大概就是老天爷是有眼的,朱见深才是天命所归,朱见济没有当太子的福气,因此做了一年的太子就早夭了。
朱祁钰虽然自己心中也隐隐有所疑虑,但这种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就显得格外难听。所以朱祁钰暴怒,将那位官员以杖刑生生打死。
这一年是公元1453年,朱祁钰二十五岁。虽然太子去世了,但朱祁钰还年轻,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继承人的问题。
一开始,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四年时间过去了,这个事情还是毫无进展。公元1457年初,朱祁钰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突然得了重病。
他这一病,关于皇位继承人的讨论又提上了日程。一部分大臣建议重新将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但朱祁钰始终不同意。
而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人害怕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对他们进行清算,所以准备立襄王的世子为帝。但是这种行为非常荒谬——朱祁钰的兄长、侄子都在,却要立非宣宗(朱祁钰兄弟的父亲)脉系的襄王世子,在十分讲究正统传承的明朝,这近乎可以说是谋反了。所以于谦等人也在犹豫中。
于谦等人是因为怕死,所以反对朱祁镇一脉的人上位。可朱祁钰始终不同意将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最大的原因是他在跟朱祁镇较劲,或者说赌气。
最终,在所有人的犹豫和等待中,朱祁镇反而被支持他的老臣带兵从南宫放了出来,复位成功。
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一下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人的区别。
朱祁镇虽说被朱祁钰软禁了7年,可他的生母还在太后位上坐得好好地,妻子、孩子们也都没事,他自己也没事,甚至在这七年里还生了三个孩子。
而朱祁钰呢?他当上皇帝之后,儿子没当几天太子,死了;儿子的生母没当几天皇后,死了;他自己当了8年的皇帝后,也快死了。而且在当上皇帝之后,竟然一个孩子都没有生。这里面没有什么说道,我是不信的。
朱祁钰做事总想找一个正当理由。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身份不够“正统”,所以他上位后就显得特别“讲道理”,无论是立朱见济做太子时谋求大臣们的支持,还是想要除掉朱祁镇时找借口,他都没有表现出皇帝应该有的“帝王心性”。
所以,朱祁钰不杀朱祁镇,可能是因为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找好借口。不像朱祁镇,动手杀了朱祁钰之后,理由都不给一个,任臣子猜测,但是谁又敢去问呢?
结语
虽然朱祁镇因为某些原因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做皇帝的本领也没多少,但他自幼便是被当做皇帝来培养的,具备一定的“帝王心术”。
而朱祁钰虽然在皇帝位上表现不错,但终究自小就没想过自己能当上皇帝,性格是比较闲散、放松的。而做了皇帝之后,“角色代入”也不够彻底,还是有心软的毛病。最终让朱祁镇复位成功,而自己则落了个惨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