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是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
战争背景:楚汉订立鸿沟合约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趁楚军退兵时发起追击。刘邦在固陵之战中击败项羽亲率的楚军,随后与韩信、彭越等会合,对项羽形成东西夹击合围之势。项羽继续东撤,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 203 年),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
参战方及兵力:汉军由刘邦统领,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 40 余万人。楚军约 10 万人,由项羽率领。
汉军布阵:韩信统领的 30 万大军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孔熙(又作孔聚)为左翼,封费将军陈贺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作为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战争经过:
项羽首先展开攻击,楚军前军精锐在钟离昧的统领下正面冲击韩信前军阵首,韩信军形势不利开始退却。
随后项羽率领楚军主力做中军,掩护后备军阵的韩信前军部队重整队形,与孔熙军和陈贺军会合,对楚军展开总攻击。楚军在韩信三军的分割包围之下,几乎全军覆没。
项羽军在垓下筑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涣散。项羽乘夜色率 800 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战争结果:天明后汉军发觉项羽突围,派 5 千骑兵追赶。渡过淮河后,项羽仅剩百余骑相随,后因迷路被汉军追击。项羽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仅剩 28 骑,他指挥着 28 骑与汉军激战,再次杀开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汉军全歼垓下楚军,获得全胜,楚汉战争结束。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标志着刘邦最终赢得天下,建立了汉朝,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同时,这场战役也衍生出了“四面楚歌”等相关成语。
垓下古战场遗址位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的韦集镇垓下村。关于“垓下”的具体位置,历来学者有不同看法,大致在睢水、洨水(今沱河)间开阔的平原地区,约在北纬 33 度至 34 度、东经 117 度至 118 度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