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诸葛亮的门生,长期都是充当智囊团角色,北伐的时候,因街亭失手而被问责。陆逊,吴国青年才俊,年纪轻轻就打赢夷陵之战。两人都是三国时代的精英,才能却不是一个级别,马谡比陆逊如同繁星比皓月。
同等学历的人,成就也会千差万别。马谡是兵法博士,一流的学术人才,不入流的军事作战将领,在行军打仗上跟陆逊还隔着一个姜维。
第一,马谡常年都在象牙塔里,跟着诸葛亮研究学术,理论知识丰富,却没有经历过实战检验,结果到了街亭不知如何打仗。
陆逊是理论实践相结合,一开始就跟着吕蒙上过战场,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已经崭露头角。边打仗边学习,积累许多实战经验,在夷陵之战中,能够大获全胜。
第二,兵无常形,水无常势。马谡刚愎自用,仗着诸葛亮的信任一意孤行,理论虽好,脑袋里面条条框框也多,临阵指挥不懂得随机应变,把兵法学成“教条”了。陆逊知人善任,洞悉人性,能够依据不同情形因地制宜,把兵法用得出神入化。
第三,诸葛亮不是一位合格的导师,更不是慧眼识人的伯乐,没有将马谡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马谡这种人很适合做参谋,研究学术也能成为军事理论家,行军打仗不是他该接的活。诸葛亮在培养他的时候,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却突然对他委以重任,给了他不合适的职位。
孙权就是一位好老板,能清楚地识别下属的才能,破格提拔,给了陆逊充分的信任,给其展示自己才能得机会。陆逊从小就从军,经历过军旅生涯的锻炼,在战场上有一定的基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用对了就是人才,用错了就是庸才。为战者,熟读兵法重要,能否灵活运用兵法才是获胜的关键,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