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一些教科书或者历史普及的文章中学到一个名词就是“闭关锁国”,进而就会认为明清两国的历史就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在世界潮流朝着全球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昔日开放的大帝国。
1405年,郑和远航的宝船驶出了中国的港口,虽然据说有着寻找建文帝的目的,但是却也是开始了一场与世界各国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国第一次把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展示在了世界面前,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修建和携带如明朝远航的船只,世界为此深深震撼,即使在半个世纪之后完成全球航行的哥伦布,他的船只相较于明朝来说也只是相形见绌,丝毫没有可比之处,只是哥伦布的远行更有经济目的性,让世界经济开始有了彼此联系的基础,进而开始了帝国殖民世界的进程。
而在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中认为中国自郑和远航之后,关闭了对外的大门,与世界主动隔离,其实并不然。事实上,早在16世纪之前很久,中国就一直在亚洲东部和印度洋东部经济圈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里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了。没有中国参与其中,经济全球化虽然也可能会发生,但肯定不会死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个在历史上真正发生的经济全球化了。没有中国,世界的潮流必然也不会如此迅速。
我们不妨先来看16世纪、17世纪世界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流通。当时贸易的商品种类仍然主要集中于那些非竞争性的商品,特别是那些只有某些特定地区才能生产的地方特产,特别是亚洲生产的丝和丝织品、香料、棉织品、茶叶和蔗糖,恰恰幸运的是当时以农业立国的明清帝国,正是以这些行业尤为突出,如果说当时的中国是闭关自守,东方的市场交易以及西方殖民者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逆差,中国获得的巨额白银又该作何解释,所以说,所谓的闭关锁国自然不可能是中国与世界的隔离。
也就是说世界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商品的优点之处了,进而开始了中国与世界大大面积交往,但是,当时的中国仍然需要世界各国的商品,东南亚的香料以及其他国家的珍奇异兽也一直深受中国统治者的喜爱,进而加速了这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当时的明清并没有发现什么巨大的银矿,而作为世界财富代表的白银自然也就成了中国的需要,中国需要维护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进而也会促进贸易进程。而当时刚刚发现的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正发现了巨大的银矿,中国自然看准了这些“冤大头”,开始了一场笼络财富的进程,让世界所瞩目。
至于一些人针对的明清两朝的闭关自守,只是特定时期内统治者采取的一些自保手段,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也是一种与世界寻求交流的过程,毕竟自己强大了,自己高兴还不行,还得让别人看到,一种天朝优势的地位让统治者自然不甘沉寂于亚洲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