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为何三降两归?
在动荡多事的南宋,为何一个出身苏尾九族的边将,会前降金后投西夏,又两次南归宋朝?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屡建奇功,数次大败金兵?是什么信念支撑他白骨遍野、破家殉国?
这个人,就是李显忠。
一、少年英豪初现锋芒
李显忠原名李世辅,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李永奇是宋朝禁军出身,后投身地方团练,立下赫赫战功。李世辅从小跟随父亲出入军营,十七岁时已经能驰骋沙场,文武双全。
1126年,北宋灭亡,金兵南下占领中原。李家父子跟随宋钦宗南渡,在江南继续效忠南宋。南渡之初,李永奇辗转流离,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后,他带领李世辅在乡间习武,同时聘请儒者教授李世辅诸子百家之学。
李世辅潜心攻读兵书剑谱,练就一手好武艺。他骑术了得,能一马当先飞速突进敌阵;弓箭精准,百步穿杨;刀法峻厉,所向披靡。这些武艺为他日后立下赫赫战功奠定了基础。
李永奇后被南宋延揽,在陕西团练任职,负责抵御西夏和金国的侵扰。1137年,金兵进犯陕西延安,李世辅亲率十几骑深入敌后活捉金兵,一战成名。他身先士卒,马不停蹄突入重围。
敌众我寡之下,李世辅依然神勇无比,所向披靡,成功擒获金兵十七人,斩杀二十余人。此战一举击溃金兵虎视眈眈的进攻态势,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李世辅的大胆进取和卓越战技,为宋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时之间声名远播。
次年,延安陷落,李家父子不幸被俘。金人有意笼络,欲招安高武的李家父子以削弱宋朝实力。于是金人安排李永奇任鄜州知州,李世辅则率部被派往东京效力刘豫伪齐政权。
临行前,李永奇反复叮嘱儿子:“你此去东京,务必保全生命。一旦找到机会,马上回归大宋!千万不要回头看我,更不能惦记我的安危!我身为宋臣,理应报国舍生。你如能回归大宋,为国尽忠,我也将因此而死无憾恨,你的功名更可万古流芳!”
“父亲教诲,儿子定当牢记。我一定尽快寻机回宋,替您报仇雪恨。请父亲保重龙体,望早日康泰!”李世辅跪地承诺。
二、投敌图报先降金后夏
1139年冬,李世辅奉命护送金帅撒里曷经过同州。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心生擒撒里曷以示忠心,然后“渡洛、渭,由商、虢归朝”。李世辅悄然布下天罗地网,在半道埋伏下能战斗的全部兵力。
然而,金兵并非等闲之辈,早有防备。李世辅刚刚动手,便遭到金兵埋伏的阻截。两军在寒风中展开你死我活的厮杀。李世辅身先士卒,手起刀落,所向披靡。然而我军寡不敌众,渐渐不支。李世辅心中惦念父亲在鄜州的安危,只能临时改变主意,迫使撒里曷起誓不伤害同州百姓,然后将其从山崖推下。
李世辅趁乱杀出一条血路,但也只有26人幸免于难。他泪眼朦胧中向南望去,宋朝的方向已无限遥远......这一次南归梦想破灭了!
“如果当初我能救下撒里曷,现在就可以凯旋归宋了......”李世辅不禁叹息。然而时光不能倒流,他也只能暂时忍辱负重,带领这些死士继续苟延残喘。
经过深思熟虑,李世辅决定投奔西夏国。他决不能轻易放弃,必须为这些烈士报仇雪恨!
西夏国王亲自接见了李世辅,他将家破人亡的惨状一五一十诉说了一番,言语中充满了悲愤。末了,他恳请西夏国王出兵20万,协助他攻取陕西之地,并许诺归还西夏所占五路之地。
西夏国王被李世辅的真挚打动,二话不说派出了3万大军跟随李世辅报仇。此时,李世辅名声鹊起,西夏士兵对他又敬又畏。李世辅整肃军纪,严明军法,确保军队不虐杀掳掠百姓。他时时告诫手下官兵要仁政以德感化人心,不能作恶多端。
此时延安已被宋军收复。李世辅将计就计,在军队开拔前向监军明示自己的真实意图,要率军回归大宋。他将二人轻松擒住。全军将士无不称赞李指挥官政通人达,英明神武。
西夏闻讯大怒,多次派出大军前来讨伐。但是都被李世辅活捉审问。通过这些俘虏,李世辅逐渐摸清西夏军的虚实。在12月7日的白牛山战役中,李世辅亲自站在最前线。他冲锋陷阵、杀声冲天,大破铁鹞子军主力。这次大捷,彻底震慑了西夏国。从此,西夏不敢再妄图置宋于死地。
三、功成身退两归宋室
李世辅凯旋归宋后,受到宋高宗高度赏识。高宗敕命改名“李显忠”,以示嘉奖。并举荐他时任高官,统率禁军。
在此后十余年的战场上,李显忠立下汗马功劳。他多次迎战金兵,屡建奇功。尤其在1161年的采石矶之战中,李显忠成为宋军的主心骨。他奋勇当先,舍身殉国,数次亲自单枪匹马突入重围,头破血流也要击溃敌阵。
正是在他的率领下,宋军死守采石矶,将金兵的渡江图谋彻底粉碎。这场胜利,鼓舞了南宋百姓,使士气空前高涨。李显忠也因此一举成名,声名赫赫。宋孝宗更是亲自颁赐诏书,赞赏李将军的奇功异举。
1162年,宋孝宗发动大规模北伐,志在收复中原。他抱病硬挺,亲自发落成命,要求三大名将自己亲征。李显忠在此役中与邵宏渊联手出战。他奉命为左路军主帅,率军自淮西出发,目标直指汴京。
然而,此战注定失败收场。邵宏渊因为嫉妒李显忠先登险功,屡次掣肘刁难。李显忠奋力支撑大局,战场上杀金兵万余,几次率军击溃金兵猛攻。然而寡不敌众,加之军需弹尽粮绝,还是在符离黄河一带全线溃败。邵宏渊乘机诬陷,将李显忠调离前线,贬为一介闲散官,此后再无出将机会。
69岁时,李显忠在江南病逝。一生中两次成功南归,都与李家传承的忠君爱国之心分不开。正是这种爱国情怀,成就了他千古流芳的义举。
四、刚毅果敢百战归晚
李显忠继承了李家忠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他刚毅果决,从不吝于倾注心血。曾经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仍能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他的手下们都深深折服于他的武艺和胆识。
李显忠待人以恩,用仁政怀柔人心。他在每次大破金兵后,都会严令军队不得烧杀抢掠。而是由军需官慰问将士,发放军粮,禁止私分一文。这让被战火摧残的百姓们万分感激,纷纷来归附。正是由于李显忠的仁政和恩惠,多所敌将主动来投。为宋军节省了许多精力。
李显忠注重军纪,严惩携公行私之人。他认为守纪律对军队至关重要,稍有懈怠就可能酿成失败。因此,他要求手下官兵训练辛勤,严明奖惩,从不打折扣。有一次,李显忠的老部下在擒俘中私自留下宝刀自用,被李显忠严厉惩戒,斩立决之。从此军纪严明,人人自危。
李显忠勤政爱民,以宽厚仁德感化百姓。每每大破金兵后,他总是率先下跪安抚老百姓,让他们无需惊慌。他还开仓赈灾,救济穷苦,深得边关百姓爱戴。当地老百姓至今还在传颂李大将军平生仁政和惠泽之举。
结语
中国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是为了守护家国而舍生取义。李显忠也属其中一位。他身陷敌阵,视死如归,只为宋室一息尚存。正是这种忠义之心,赢得了无数人的拥戴与追随。
李显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前降金后投西夏,又两次南归宋朝。始终不忘宋恩,牢记忠君之心。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最美不过临危受命,誓死报国。李显忠和他的祖辈以及无数宋儒宋将,用他们的热血警示和激励着后人——这个民族必将繁荣富强,中华必将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