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一个9岁的男孩,孙耀庭,被无奈的家庭贫困迫使成为了太监。他的父母无法承担抚养的责任,只好将他送进紫禁城,开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人生旅程。孙耀庭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只记得父亲领着他穿越人潮,来到了庞大的紫禁城门前。然而,在他成为太监的短短两天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这使得孙耀庭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但他却幸运地继续留在宫中。
在宫中,孙耀庭成为了小太监,得到了溥仪的喜爱,生活算是相对不错。然而,命运的坎坷并未结束。1919年,溥仪结婚,孙耀庭被送到了新皇后婉容的身边。婉容虽然对他并不友好,但也因其遭遇而对他产生了一些同情。然而,好景不长,1922年满清皇室被赶出紫禁城,孙耀庭被婉容收留,但不得不离开她的身边。这一切发生后,北京爆发了直奉大战,孙耀庭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无法自给自足。 1926年,孙耀庭搬到了北京的万寿兴隆寺居住,与其他四十个太监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帮助。尽管他已经年过五旬,他仍然申请了城市人口的待遇,每月得到低保,并得到了民政部门的定期探访。在这段时间里,孙耀庭担任了寺庙的会计,每年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这让他的晚年生活相对顺利。 1988年,一位导演找到了孙耀庭,听取了他的经历,最终拍摄了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这也让孙耀庭的故事得以传扬开来。然而,他在1996年离开人世,结束了动荡而坚韧的一生。孙耀庭的命运像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太监,他失去了身体的完整性,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接受改造,努力学习知识,尽管已经五十多岁,但他仍然自食其力,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认可。他的人生旅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变,也反映了一个普通人在风雨飘摇中坚守希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