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个以草根身份崛起,最终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他的政治才能在历史上受到广泛的赞誉。然而,朱元璋的多疑和猜忌也导致许多朝臣在他手下丧命,其中甚至包括陪伴他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元勋。有人甚至为了救他曾替他挡下9支利箭的陈德,而朱元璋却最终灭了陈家满门。朱元璋究竟是如此嗜杀,还是背后存在其他隐情呢?
毕竟,作为皇帝,他的言行可谓金口玉言。朱元璋虽然出身草根,但作为皇帝,他应该有一些当皇帝的觉悟,不至于轻举妄动。“委心明主,战胜攻取”,这是朱元璋成功的座右铭。在1363年7月,他与老对手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上的决战,两人多年的地盘争夺终于到了决胜时刻。
陈友谅一直占据江西九江一带,他的水军一直以来都以强大而闻名。朱元璋之前并未大规模与陈友谅在水上进行交战,对陈友谅的实力也仅仅是听说而已。然而,在鄱阳湖上的相遇让朱元璋深感震撼。尽管大明水师动员了20万人,听起来已经很庞大,但一看到陈友谅的楼船,朱元璋立刻意识到自己这边的船只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陈友谅的楼船矗立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湖泊中的城楼,内部人数众多,相较之下,朱元璋的20万大军显然要逊色很多。然而,朱元璋并非见风使舵之人,很快就想出了对付陈友谅的策略。他充分利用陈友谅楼船笨重、行动不便的劣势,巧妙地安排自己的战船包围了陈友谅的楼船。这一计策很快见效,几艘楼船被困,最终被消灭。
陈友谅大为震惊,他的猛将张定边请求出战。张定边使用从元军缴获的望远镜,看到了一个很像朱元璋的人,正在一艘战舰船头观战。在陈友谅的允许下,张定边立刻冲向了刚才瞄准的那艘船。朱元璋感到危机四伏,慌忙之下,竟然搁浅在一片礁石滩上。张定边看到这一幕,心中暗喜,“天助我也! ”他迅速张弓搭箭,“嗖嗖嗖——”几支箭过去,先将旁边碍事的敌船干掉。两船距离已经十分接近,陈德察觉到张定边认出了朱元璋,便死死跟在朱元璋身边,确保常遇春等人的援兵到达——据军报,援军应该已经抵达鄱阳湖。陈德的判断是正确的,常遇春确实带着援兵已经到了鄱阳湖地界,坐上船正往这里驶来。
然而,张定边已经迫近眼前,常遇春再快,也来不及瞬息抵达护驾。于是,陈德毅然决定,望着张定边手边不多的几支箭,他一把将朱元璋护在身后。朱元璋来不及阻止,只看到陈德吐出一口鲜血……以微弱战功获封“临江侯”,这是朱元璋对这位老臣的感谢。在这场水战中,陈友谅战死,朱元璋险些被杀,最终得以逃生全凭陈德以命相救。
据说朱元璋在陈德病榻前握着他的手承诺“此生永不负卿”,相当于是给了陈德一块免死金牌。然而,陈德并没有享受多年福,多年征战留下的伤病让他最终在洪武十一年撒手人寰,这是他获封临江侯的第九年。朱元璋听闻陈德去世的噩耗,伤心悲痛难耐,竟到了辍朝三日的地步。 在重新上朝后,他立刻追封陈德为“杞国公”,谥号定襄。然而,在朱元璋对功臣赶尽杀绝的历史流言中,陈德的案例也被列入其中。所谓的“胡惟庸案”在朱元璋时代爆发,以谋逆罪名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陈德等人也被牵连其中。然而,对于陈家被灭门的说法,《明史》中并未有记载。
陈德与其子陈镛的记录仅为“坐胡惟庸案爵除”,而陈镛的战死记录在先,后来才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朱元璋是否详查过陈家的责任,是否真的迅速灭了陈家满门,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在后世对朱元璋嗜杀的争议中,主要依据是他早年封赏的功臣中,最后善终的并不多见,尤其是侯爵中有一半以上被杀。
然而,这种统计方法并不客观,因为陈德的例子表明,一些功臣可能并非朱元璋心血来潮的赏赐,而是因为后来被卷入了政治风波。事实上,朱元璋在整个明初阶段,尤其是在“胡惟庸案”中,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找了不少借口,一些卓越的将领已经在早期被杀,实际上并没有必要再将人丁不旺的陈家也列入赶尽杀绝的行列。综上所述,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存在争议。尽管他在陈德救命之恩上给予了特殊的赏赐,但在后来的历史风波中,这份感激似乎也并未完全保住陈家的性命。而关于朱元璋是否真的嗜杀,历史记载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仍需要我们在研究中保持客观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