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总是运筹帷幄统管大局,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或许是天注定,蜀国拥有这么强大的诸葛亮依旧最后灭国,纵观刘备死后蜀国节节败退,诸葛亮六出蜀国和魏国开展决斗,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六次北伐,却每次都是败兴而归,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总结下来,最主要的原因不难看出,都是栽在了粮草补给这一方面,其实诸葛亮在几次北伐当中的战绩可谓是可圈可点,他带着蜀国军队有几次打仗完全占了上风,就由于粮草不济,草草收工,不能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为何诸葛亮在进行如此重要的北伐过程中,却遭遇粮草不济这个问题困扰了呢?哪怕在中国历史上打了几百年战争的战国七雄,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缺粮的现象呀。
据相关史书记载,可以对比看出其中差异,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实行的兵制不同,战国时期国家实行的兵制是全民皆兵,战国时期全民在打仗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特例,一旦战争爆发,全国男子都要上战场。一旦不需要打仗的时候,这些士兵就可以解甲归田,继续投身农业生产当中,为国家生产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编制的好处,国家的成年男子不仅是上战场的士兵,也是发展农业的农民,而三国时期蜀国针对士兵这一编制制度做了不同的规定,中国实行的兵制军事优先级制,就是国家中每六个人养一个人的士兵,制度已经成为职业化了,虽然这些职业化的士兵比较具有专业性,军事素质比较高。
但是对于封建社会发展力比较落后的国家,这样的制度就必须消耗更多的财力物力去供养一个职业化士兵,从而就形成了一旦打仗,国家财力就不断消耗,而投入农业的生产人数就不断减少。这个现象,就像恶性循环一样,只会日愈增加造成国家与人民不利的现象,这也是直接造成诸葛亮六次北伐都缺粮草的核心原因缺粮。这一点或许也是诸葛亮气的吐血的事情。
纵观历史,无论国家的大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导致这个国家走向怎样的道路。中国上下历史五千年,虽然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中间走过不少弯路,但是历史的车轮却是一直前进的。因此后来曹操就总结了三国时期各国的士兵制度,发现存在极大的弊端,率先实行屯兵制,这也让曹操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最终曹操一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