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并非历史上所说的是一个大奸臣,至少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无恶不作,严蒿的趋炎附势、惟一意媚上等行径可以说是为了保命的手段,只是严蒿任职时间长、职位高引起大家的注意,最后臭名昭著。
严嵩寒素起家,清贫孤苦激励严蒿奋发向上
许多人提到严蒿,都会想到“奸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除了影视剧的“加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明史》将严蒿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在民间,严蒿受到千夫所指,那么,严蒿真的是大坏蛋吗?其实,没有哪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坏人,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严蒿的成长经历也是一样。
严蒿从小就非常聪明,年纪轻轻就成为进士,是人们口中的青年才俊,而严蒿能走上仕途这条道路,并不是靠旁门左道,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严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落在母亲的身上,严蒿青少年这段时期过的非常清贫,因此才想要出人头地。
刚入仕途的严蒿是一个清官,曾对仕途“无动于衷”
严嵩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在十九岁那年成为举人,几年后又成为进士,严蒿从寒门成为官宦阶级是通过刻苦的努力换来的。想要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仅仅只是靠才华是行不通的,严蒿在学习上非常刻苦,进入翰林院受到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赏识,很快就晋升为七品编修,再加上为人机敏聪颖,在十年的期间就位极人臣。
严蒿最开始对仕途没有太强的企图心,这件事,可以在严蒿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两年半,没有继续赴京复职,反而远离朝廷做起了隐士,交友、游玩、赋诗作文,这样身处世外的生活,过了八年。让严蒿思想转变,主要是在翰林院的日子。
严蒿为了生存改变初衷,成为人人唾骂的奸臣
严蒿有过两次隐士生活,如果第一次是因为母亲去世的原因,第二次就是为了躲避朝廷纷争,由此可见,严蒿能够在风起云涌的朝政中平步青云,与政治敏锐的判断力不无关系。直到朱愿熜继位,严蒿一路高升,位极人臣,坐上内阁首辅的显赫位置。
当然,为了可以在高位上坐的久一些,严蒿的确做了一些坏事,比如陷害忠良等。在这些不光彩事件的背后,真正的凶手是当朝的君主,而严蒿只是起到推动的作用,而君主所做的错事,需要有人承担,因此严蒿就成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通过以上描述,严蒿只能算是大官僚代表性人物,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官僚统治的时代,君主权力之下,臣子们都心生惶恐,如履薄冰,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手段很难生存下去,究其根本,是封建体制下的官场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