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林党,表面上看是一群道德君子,但发挥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历史其实并没有怎么记载他们误国误民,毕竟笔杆子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只不过是他们当政之后,这个国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败落的更加迅速。这和明朝末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先看国际环境,东北的清庭已经尾大不掉,蒙古也是虎视眈眈。朝鲜这个附属国也已经降了清。海量的军费让明庭极为困难。而国内又是连年遭灾,各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这个时候东林党的表现堪称拙劣。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原吏部郎中顾宪落职回乡,在地方官员的资助下,进入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说是讲学,其实就是讽议时政,裁量人物。因为万历后期朝政荒废,魏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发泄内心的愤懑,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其言论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并与朝野各种政治人物和东南城市势力产生共鸣,所以许多势力派人物都聚集而来,诞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东林党。早期与东林党对立的主要是一批代表大地主集团利益的官员。东林党与各党派的斗争是以争“京察”为发端的,以后转移到太子的废立问题,后期主要是和魏忠贤的“阉党”作斗争。
农民都穷死了,快饿死了,而各种商人富得流油,然而东林党的一身浩然正气的君子们,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与各种富商勾结,以农为立国之本,只不断加收农税,反而商人却........再加上天灾,更加民不聊生了。大阉党魏狗只知道捞钱,各种卑鄙手段竭尽所能的捞钱,然后自己吃饱,让天启也能给辽东些军饷。
崇祯继位之后,听信东林党,废除矿监和商业税,加重了农业税,东林党开始学习阉党大力打压其他的党派,内斗不止,那么对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还搞了些“辽饷、剿饷、练饷”,大力逼着农民反抗朝廷,自己呢在崇祯皇帝死后,“闯王来了降闯王、满清来了降满清”,花天酒地开心着呢,反正就是换了个老板而已,已经不是与阉党斗争时期的正直的那群人了!
崇祯皇帝死前:“文官个个可杀。”可说明了东林党这群人的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