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发配江州时,在浔阳楼酒醉题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诗以言志,宋江感慨生活的不公,抒发自己不甘心就此沉沦的志向。但被黄文炳在文字上抓住把柄,罗织罪名,最终,被逼上梁山,走上了当时民间流言很广的:“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之路。
宋江的理想确是想当官,武松投奔二龙山时,他曾劝诫:“日后受了招安,为国家出力,讨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不枉丈夫之志气。”
为国效力,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就是宋江的志向。若要实现这一志向,有四条途径。其中既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小路,宋江是怎么选择的呢?
一、康庄大道是科举
受抑武崇文国策的影响,宋朝人的仕途,首重科举,“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科考的进士,当官后升迁速度快,甚至可以越级升迁,朝中高官的位置大多数也由这些人占据。宋代的科举真正走向了平民,知识与机遇不再由少数家族把持,为社会下层提供了机会。
宋江从小是读过圣贤书的,按他们家的财力,宋太公的价值观,请个先生或是上个私塾都有可能。宋江自己也称:“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可见从小是有计划走仕途之路的,但从《水浒传》中,没有他参加过科考的消息,乡试都没有参加过。
可以推论,宋江不是读书的料,以致知难而退,没有迈进过考场。
二、荫补需要有好爹
皇帝诞辰、祭祀、官员告老还乡、武将因功殉职之时,朝廷对官员的后代授予官职,称为荫封。这也是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荫补的分配与官员的地位、成就密切相关。
荫补较更早期的世袭制,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由于荫补人数过多,加之纨绔子弟多是不学无术、骄奢淫逸,因此,制度上做了一定的限制,荫补官员官职低,升迁速度慢。
显然,宋江是没有这个福利,宋太公也就是个地主,祖上也没有一官半职,荫补就不用想了。
三、宋江选择很现实:吏人出职
既然别的路走不通,或者不能走,宋太公于是为宋江花钱在郓城县谋得个书吏的差事。吏与官常放在一起,统称官吏,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吏人做些衙门里的具体事务,文书、差役之类。在宋代,吏没有品级,只是当官的附属,与官不能相提并论。
吏,是个庞大的群体。一点出路不给,难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出类拔萃的吏也有转正为官的可能,这就是“吏人出职”。
能够“吏人出职”的小吏很少,但总是有了一丝希望。宋江在郓城县做到了“吏”的第一名:能力毋庸置疑;所有人都对他交口称赞,这对他的风评极有好处;知县是《水浒传》中不多的好官,视其为心腹,以后如升迁到知州一级,宋江追随左右,只要熬得住,就有出头的机会。
当然,即使由吏转成官,也只是从九品的官职,大致为主簿、县尉之类的小官,而且吏人出身,将会严重制约在官场的发展,能爬到七品,就是祖坟冒青烟了。而一旦迈过了那道坎,家族的命运都将改变,子孙后代都将随之受益。
宋江选择的就是这条路,如果不是出了阎婆惜的意外,他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郓城押司的位置上,他已经做到了极致,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只要保持住这种状态,鱼跃龙门是迟早的事情。
四、杀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不同于其他造反者。不以大口喝酒、大秤分金为满足,即使身处梁山,理想的火焰始终熊熊燃烧,不曾熄灭。
按照宋朝招安成性的惯例,这反而是宋江实现理想的捷径。
宋江堪称已把山贼这一事业做到了极致:规模宏大——开山立寨聚义108将,实力强大——两败童贯、三败高俅,声势浩大——逼得朝廷降旨招安。
受招安后,宋江才终于站到了自己人生规划的起点上:为国效力。其后,为了第二目标“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带领一众梁山英雄征田虎、征王庆、征大辽、征方腊,几番大战众好汉付出重大牺牲,宋江由此受封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遗憾的是,终没有搏回朝廷更多的信任,一杯毒酒了结了他执着的追求,即便这样,临死还想朝廷之所想,处理了相关一些后患。
纵观宋江一生,造反与招安不是他心仪的选项,只是在其他道路都堵死之后,这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宋江其人,或蝇营狗苟,或仗义疏财,中间有救人有杀人有拉人下水,有散财有敛财有劫财,有解困也有构陷,可谓精彩纷呈,但就是他坐在梁山头把交椅最辉煌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为国效力”,真可谓是,千帆过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