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埋葬着宋朝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在内的七位皇帝,以及北宋哲宗元祐皇后孟后陵在内的七座皇后陵。作为江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帝后陵园,每一座陵都是一座历史博物馆,神秘的地宫引无数人遐想。日前国家文物局刚刚公布,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赵氏宗亲·古代艺术》的“考古志”栏目本期聚焦宋六陵。“历代帝王陵墓,或多或少都有损毁,但彻底毁坏如宋六陵者,则不多见。”本文从中原与江南不同的堪舆风水观念揭秘宋六陵的布局营建。从南宋皇陵的变迁,可见南宋的政治文化在江南长期而复杂的发展中,又逐渐演变并形成新的有别于北宋的范式。
宋徽宗
一、宋六陵概况
宋六陵,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约18公里富盛镇赵家岙的宝山南麓;南宋时期,其地属两浙东路绍兴府会稽县上亭乡上许里上皋村。
上皋村地方,北有宝山(雾连山),南有上皇山(新妇尖),两山草木葱茏,遥遥相望,略呈合抱之势。两山之间,是相对平旷的谷地,今为碧绿而弥望的茶园,一派江南风光(图1、2)。
图1 南宋六陵鸟瞰
图2 南宋皇陵地理形势图
(采自刘未《宋代皇陵布局与五音姓利说》)
南宋有国百余年,这片茶园却是皇家禁地,先后建起七位皇帝、七位皇后(宋哲宗孟皇后、宋徽宗郑皇后、宋徽宗韦皇后、宋高宗前室邢皇后、宋高宗吴皇后、宋孝宗谢皇后、宋宁宗杨皇后)共14座“攒宫”。他们的灵柩埋葬于此,陵区总面积约在2.5万平方米,规模可观。这七座皇帝攒宫,依年代顺序,依次为宋徽宗永祐陵、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绍陵攒宫。不知何故,后人将“七帝七后”陵地俗称为“南宋六陵”,至今通行。 “七帝七后”坟墓,既有陵号,为何又自称“攒宫”?故事要从头说起,绍兴元年(1131)宋金战事方酣,宋哲宗遗孀孟皇后,在流亡过程中,病故于绍兴,无法归葬中原故土,只好就近安厝于会稽山余脉的上皇山下,这是宋六陵营建之始。
“攒宫”之名,是戎马倥偬之际的权宜说法,据王明清《挥麈录》载,由于孟皇后在重新确立南宋政权正统性中的关键作用,朝廷本来想为她建造正式的“山陵”,但修奉官曾纡说:“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祔矣,宜以攒宫为名”。北宋祖宗陵寝既然在河南洛阳巩县,将来恢复中原,应该迁葬回老家,不宜径称“园陵”,宜以“攒宫”为名,意为“临时葬地”。曾纡的提议,获得众人认同。即使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后,金人归还宋徽宗等人梓宫(棺木),入葬绍兴,正式上永祐陵号,依然加有“攒宫”的后缀。这与南宋临安城始终只称“行在所”,而不称“京师”的情形相仿。
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的平(水)陶(堰)公路,在谷地之间穿过,将陵区分为南、北两区,今人常以南陵、北陵称之。南、北陵的区分,不见于宋人记载,但符合皇陵分布的实际状况。这种说法可能出现得比较早,至少浙江图书馆藏“宋孝宗陵碑刻”民国拓本档案中已有“南林”之名。
这片茶园谷地,屡经平整,依然呈现出“东南仰高、西北低垂”的地势,南陵区的南高北低的地势尤其明显。东南高山,西北流水,据说是赵姓“角音”所利之地,即堪舆术士所谓“大利向”。但在其西北部,越靠近宝山,地势转为北高南低,则与“大利向”相违。这段话有点突兀!没有关系,我将在后文详细阐述,理解这段话,便是解锁宋六陵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