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总是想办法往高处走。正常人家是如此,古代帝王为了皇位,甚至可以杀害自己的亲手足,一切的明争暗斗都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当上皇帝。可见皇位的吸引力有多大,无数的皇亲国戚甚至文武大臣为了它而丧生。可是偏偏也有人只想独善其身,远离这些纷争。
也许是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没有统治天下的才能,也许是看得太明白,早已认清了这复杂的形势,不想参和到这一场纷争里去,所以趁早抽离保住性命。历史上有名的两个不想当皇帝的人都在唐朝,那就李旦和李宪父子。
李旦原名李旭轮,他是武则天和李治所生,是李治最小的儿子,得到父亲的喜爱。李旦从小就为人谦虚,善于学习,特别喜欢书法,在文学方面很有建树。他一辈子走向皇位的道路是很坎坷的,第一次是被自己的母亲推上去做了个傀儡皇帝,第二次才真正的有了实权,但是掌权的时间非常短暂。
武则天在废除了李显之后,立李旦为皇帝,从此李旦成了名义上的皇帝,朝政实权都在武则天的手里,他被软禁在宫中,不得随意进出,被限制了自由。武则天为了收买人心,曾经故意试探李旦,说要把皇位还给他,李旦深知母亲的性格和本意,断然拒绝,武则天顺理成章的继续做起来了女皇,给了李旦皇嗣的封号。
李旦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做了6年的假皇帝、8年的皇嗣。公元693年,深得武则天宠爱的一个小婢女想要勾引李旦,但是遭到拒绝。小婢女就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在背后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听信了婢女的谎言,背着李旦把他的两个爱妃都处死了。
李旦对于这件事,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在母亲面前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才免受牵连。后来又有奸臣诬告李旦想谋反,还好李旦身边有忠心的臣子保护,自己割腹保住了李旦的清白,这才打消了武则天的疑虑。
在武则天放弃用周朝替代唐的时候,把流放在外十几年的李显召回朝中,想立他为太子,因为她考虑李显在外已久,远离政治多年,没有什么势力,就算立了李显,她也一样可以继续掌握大权。于是李旦又一次把皇位让给了李显。李旦被封为相王,终于获得了自由,有了培养自己势力的机会。
李显在公元710年去世,他的儿子登上了皇位,当时李旦和太平公主关系甚密,而且势力颇大,两人联合禁军把李显的儿子拉下了皇位,李旦终于得到了皇位,当上了有实权的皇帝。
李旦这个皇位之路走得实属艰难,让位给母亲是无奈,被拘禁了十几年他没有自暴自弃,而且培养出两个优秀的儿子,李宪和后来的唐玄宗。面对自己妃子的死,他的表现是非常人之举,他心中对当时的大局掌握得非常透彻,知道应该怎么样做才对自己有利。由此可见,李旦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
唐朝的另外一位皇帝李宪,他是李旦的大儿子,他也是李隆基的大哥。按道理说,古代立太子都是先考虑嫡长子,可是李隆基在帮助李旦登上皇位的事情上立了大功,所以李旦对立太子的事情比较纠结。
李宪在这个时候主动提出要让贤,是不想让李旦为难,而且有功的李隆基做太子也是顺应了民意。李隆基当时手里掌握着兵权,如果这中间有什么政变,那必然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虽然李宪当时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但是他仍然决定不去淌这一趟浑水,坚持退出皇位之争。
李宪本人的性格就是非常谦让,为人善良,不善于争权夺势。而且他也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三弟,做皇帝需要一个有魄力的人,如果自己上位,想必又会迎来多年动荡的内政,这也是对国家的危害。主动退出既保住了安定的局势,又落了个谦让的美名,一举多得。
私人感情上看,李宪和李隆基兄弟感情很深,经常一起下棋吟诗,私下两人互动频繁,就是说穿一条裤子长大也不为过。都说帝王家里无真情,可是在李宪身上让人看见了什么是手足之情,这真的非常难得。
李宪在63岁的时候去世,李隆基接到这个消息后,当时悲痛不已。李宪死后的第二天,李隆基就下诏追封他为皇帝,这也充分体现了李隆基对哥哥的感情至深。后来唐玄宗给国家带来的盛世也说明当时李宪的决定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