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黑袍妖僧”姚广孝:王不出头谁做主,朱棣听后起兵反削,夺得皇位
创始人
2025-06-28 20:32:23
0

中国古代造反成功的人屈指可数,王爷造反成功的也很少。如果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样的小政权也统计上的话,也不到十个人。这些幸运儿里,最幸运的莫过于明成祖朱棣。

朱棣很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理由很简单,如上所述,造反一般就是死。可是他不甘心屈居他的侄儿朱允炆之下,每天都在反不反之间纠结。

有志者,事竟成。在他犹豫不决之际,有一个人来到了他的身边帮他下定了决心并完成了大业,这个人就是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元朝末年,姚广孝出生于江苏长洲,他仅比明太祖朱元璋小7岁。14岁的时候,他决定出家为僧,法号道衍。明初的文章三大家宋濂和高启和他都有往来。

他曾游历嵩山少林寺,一个会相面的人跟他说你长得够凶残的。天生的三角眼,身躯很像一只病虎,肯定是嗜杀成性。不过不用担心,你以后不会是通缉犯,而是会成为刘秉忠那样的人物。道衍听了以后喜不自胜。

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呢?刘秉忠是元朝初期的一位名臣,也是一名僧人。这个僧人曾辅佐元代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忽必烈是亲王时刘秉忠就跟随他)处理国政,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古代士人的最高荣誉,有人把他比作刘秉忠,他自然很高兴。

明朝建立后,洪武皇帝曾下令精通儒学的僧人,可以去朝廷面试做官。可能是官职太小,不能施展才华,道衍并没有接受官职。

他回家乡的时候,途经北固山,曾作诗“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当时同行的僧人都很吃惊,你一个僧人怎么敢作这么有野心的诗?道衍笑而不语。

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精选了几名僧人,分配给各位王爷讲经。那时候的僧人,大部分内心还是图名利的。在藩王们来临之前,僧人们都在盘算跟着哪位王爷可以吃香喝辣,只有道衍静如处子。

当朱棣迎面走来的时候,道衍抓住时机大声喊道:“燕王殿下,贫僧愿跟随您”。朱棣随口问了一句:“为什么?”道衍不卑不亢地说:“我有一顶白帽子专门为大王准备好了”。

朱棣突然就浑身一震,虽然他没啥文化,也知道王上加白是什么意思。他把道衍拉倒巷角处质问:“你想满门抄斩吗?”道衍正视着他,一言不发。

很快他就进入了燕王朱棣的府中,时年五十岁。从此患难与共,直到生命尽头。

明太祖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即位之初,朱允炆采取近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削藩。但是在具体实施步骤上两个人有分歧。齐泰主张先把燕王给处理掉,剩下的人就是举手之劳了。而黄子澄认为先把其他各王依次解决,燕王孤掌难鸣。

朱允炆选择了黄子澄路线,很快其他王爷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朱棣看到自己的弟弟们,一个个下场惨不忍睹,也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下去。

可是他知道除了王府这点兵力,他没什么资源了。虽然他想当皇帝,可是他更不想死。他转念又一想,难道我不造反建文就能放过我了吗?要不问问身边的人什么意见。

有一天晚上,他在家里举办宴席。当时是最寒冷的冬天,他就出了一个对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下面的人不解其意,对什么的都有。只有姚广孝对出了合他意的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

尽管道衍和尚已经让他下定了决心,但是朱棣还是有忧虑。

因为就算他有很强的能力,可是在那个时代里,所有人都信奉忠义二字。有谁会在乎一个谋反的人呢?

道衍和尚空无一物,败了了无牵挂。自己如果不参与谋反,向皇上求个饶大不了贬为庶民。一旦做出谋逆之举,失败代价何其沉重!

朱棣反问道衍:“可百姓都支持朝廷啊!那没人支持我能成事吗?”姚广孝却认为只要方法得当,没有做不成的事,他说:“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心狠手辣,世上只有成王败寇。只要赢了朱允炆。自然就不用怕民心不归附。

既然横竖都是个死,那就带兵起事。

朱棣在自己的王府打造了很多兵器,每天士兵都在王府里演练。同时和道衍商议自己的方略。

朱棣起兵当天,本来阳光明媚,突然就吹起了一阵狂风。燕王府的一块青瓦被卷落在地,众人大惊。

古代的人比较比较迷信,做事情之前都在乎吉凶。

朱棣因此非常惶恐,甚至有了退缩之意。

姚广孝也知道朱棣害怕,他灵机一动,对朱棣说:“恭喜燕王殿下,这是大吉的预兆啊!”

朱棣面露疑色,姚广孝有自己的解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殿下将来会用皇帝的黄瓦取代它。”

姚广孝虽然是一派胡言纯粹在忽悠朱棣,但是他可以自圆其说让人挑不出来毛病。后续的事态发展反证,朱棣之所以可以成功,和这片青瓦毫无关系,毕竟兴亡成败终究还是在人,而不在天。

靖难之初,朱棣带兵奔袭大宁。他的世子朱高炽守卫北京。多亏了他的计策,他们才以不足万人守住李景隆五十万人的猛攻。

靖难之时,朱棣仗打了很久就是拿不下济南,一度想要放弃。这时姚广孝又来跟他说,说:“别人能退,你能退吗?”事情做都做了,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还能回头吗?

于是朱棣坚定信心,一路披荆斩棘。在姚广孝的辅佐下,一鼓作气打到了当时的南京。朱允炆不敌,自焚而死。

朱棣登基后,就大力重用姚广孝。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和他商量。

在靖难战争中,虽然姚广孝从来没有亲临战阵,但是论功朱棣认他是第一。

朱棣和他论事的时候,也只叫他少师而不叫他名字,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朱棣永乐年间,因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被赐死,他就担任起了继续主编的重任。

姚广孝功成名就后,打算回家和亲人分享自己的喜悦。结果家中的姐姐竟然不让他进门,还大声骂他。

也许他完成了自己的志愿,可是在当时,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的朋友和亲人都认为他不忠不义,是个逆贼。

回到朝廷后,朱棣想让他蓄发还俗,做自己真正的左右手。还赐给他大量的府邸、宫女,但是姚广孝并没有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姚广孝后期僧衣与众不同是黑色的,建文帝的旧臣私下都称他为黑袍妖僧。

永乐十六年,他已经八十四岁了,病得很重。后来他就不去上朝了。永乐皇帝去找他,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恳求永乐皇帝放了有藏着建文帝的僧人,也是为了给自己赎罪。没多久他便因病去世。

永乐皇帝特别悲痛,命停朝两天,并命有关官员治丧,以僧礼安葬。追赠他为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永乐皇上亲自书写神道碑文以纪念他,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官职。

姚广孝过世以后,让人唏嘘的是他的亲友并没有来给他披麻戴孝。生前极尽恩宠的他,死后却落得如此孤独的下场。

他的前半生并不如意,他虽然有僧人的身份,但是心里眷恋红尘希望自己可以一展自己的报复,被同行的人所不喜。

他的后半生,认识了同样需要证明自己的燕王朱棣。他们一起肩并肩度过了重重难关,终于位极人臣。可是当他再见亲友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反而是无尽的指责。

明史记载他被姐姐骂了出家门,当时惘然。果然,人生也不过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结语

姚广孝被后来的人评价很高。在当时,他虽然协助朱棣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他对于国家社稷是有功的。他帮助继位后的朱棣处理朝政仅仅有条,还启蒙了当时的皇长孙后来的宣德帝朱瞻基。教给了他很多为君之道,对后来的仁宣之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他的看法是两极分化的。当他回到家乡,所有人都唾弃他行谋逆之事,为人所不齿。而有的朝臣有说他是行不轨之事的黑袍妖僧。他可能尝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喜悦,同时也尝到了被亲人误解的痛苦。也是很值得后人去深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茶可道》:浅析茶文化之道 茶文化之道,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古代至今,品茶与喝茶都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情。因此,人们如何...
原创 老... 我特别喜欢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人只有经历过非常清醒的时刻,才会知道...
原创 朱... 关于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的关系,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朱毛不可分。 这句话可是出自朱司令之口,就连毛主席...
珍妃井连头都塞不下,慈禧如何将... 故宫中有很多的井,数量庞大的井,除了供给皇宫的饮用水之外,预防火灾也是最大的用处之一。“珍妃井”最为...
原创 戈...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那个时候的苏联整个国家已经处于很糟糕的局面,很多官员都非常腐败,他们在其位...
原创 历... 第一位就是八贤王。相信很多八零后九零后都看过《少年包青天》这部剧,剧中的八贤王仁义贤明,是正义的化身...
原创 南... 在南宋末年,有这样一位宰相。 他坚决主张北伐,力挺为岳飞翻案,还慧眼识珠,提拔了辛弃疾这样的英雄豪杰...
原创 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是具有雄才伟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明君,而魏征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第一人。 ...
原创 小... 历史书上记载的几乎都是王侯将相的故事,关于小人物的记载少之又少,但并不说明小人物是可有可无的,相反有...
原创 为... 标题:为何大家都说雍正王朝无贪官?其实原因很简单,雍正就用了一招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清朝的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