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为什么神童和才女多?“教子当在幼”的主张是当时的主流观点
创始人
2025-06-28 17:02:12
0

两宋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也是教育空前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学校的发达程度、文化的普及乃至学术空气的浓厚,都为前代所不及。这与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创新的突破以及统冶者的文化政策分不开,但科举制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宋一代神童多、才女多、儒将多。所谓神童,即智力超常的儿童。在宋代,诸如王禹偁九岁、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会写诗、能作文一类的记载,比比皆是。

朝廷为选拔超常儿童,从宋太宗时起,专门设立了童子科。宋绶、晏殊、姜盖、李欣、蔡伯俙等在宋真宗时,先后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

其中福建蔡伯俙年龄最小,只有三岁。此后,从仁宗朝到徽宗时,赐出身者20人,南宋高宗朝,求试者36人,授官者6人,孝宗朝,求试者74人,授官者7人,光宗朝,求试者17人。嘉熙元年(1237年),女童林幼玉应试合格,宋理宗下诏,特封濡人。

宋代神童较多,与当时不少人主张“教子当在幼”有关。这种教子在幼的观点导致了各种小学的普遍创立,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乡村小学数量太多,教师当中难免有滥竽充数者。如鄱阳(今属江西)千秋乡的李晟,就是个南郭先生。他“读书不多,年过五十,犹为人训蒙,两目浸昏,夜不能视一物”。

谢深甫青年时代在家乡教书,自己“始不过读《兔园》耳”。所谓《兔园》,无非是儿童读的有图画的故事书。

这类老师教学,自然笑话百出,甚至将“郁郁乎文哉”误念为“都都平丈我”。曹元宠《题村学堂图》讽剌道:“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相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乡间学童习以为常,居然拒不接受纠正。

当时入不禁感叹:”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不过应当承认,这类学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并培育出不少人才。如王禹偁、王曾、苏轼、叶梦得、张孝祥、陈傅良等知名人士,儿童时代都上过乡校、村学。

当时,"途巷小儿听说三国","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恐怕也应视为民办小学、家庭教师普及文化的成果。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形成于明末。与此相反,在宋代不仅“当时风尚,妇女皆知爱才”,而且在她们当中确实涌现出不少人才。提起宋代的才女,人们立即会想到李清照及其《漱玉词》、朱淑真及其《断肠集》以及俗称苏小妹的苏洵幼女苏八娘。

在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入选的诗作者中,妇女多达106人。至于其出身,也相当广泛,上自皇后,下至妓女。北宋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称:"近世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入者,王荆公家最众。”

如果说王安石因尊重妇女而受喝彩,那么程颐则以歧视妇女而落骂名,但程颐家里的妇女同样能文。他的母亲“好读书史,博知古今",侄女“自通文义”,“喜闻道义”、“发言虑事,远出人意”。

宋代才女较多,与当时并未完全剥夺妇女获得文化的权利有关。欧阳修编写《州名急就章》,他在序中自称,其目的在于”以示儿女曹"。朱熹“病《女戒》鄙浅",打算另编一部“以配小学书”。

妇女被作为教育对象,固然主要是为了向她们灌输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但教育子女的重任主要落在作为母亲的女性肩上,也是个重要原因。如参知政事贾黄中博学多闻,宋太宗召见并称赞其母亲王氏“教子如此,今之孟母"。

参知政事苏易简才思敏捷,宋太宗询问其母亲薛氏:“何以教子,成此令器?"薛氏的回答是:"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宋太宗夸奖道:“真孟母也!”

在“粗人以战斗取富贵"的五代,武将大多目不识丁。他们极端轻视文化,喋喋不休地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文章礼乐,并是虚事,何足介意!”

宋代的武将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一般都懂得“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士兵起家的狄青“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出身农家的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

说到宋代的儒将,人们或许以为是专指范仲淹那样的率领军队的文臣。其实,狄青、岳飞这类"恂恂如书生”的武将,似乎也可称之为儒将,此外,如北宋中期的名将郭逵,青年时代就以好学闻名。他“日怀二饼,读《汉书》于京师州西酒楼上。饥即食其饼,沽酒一升饮,再读书。抵暮归,率以为常”。

宋真宗时官至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的冯守信“虽在军旅,数以《孝经》、《论语》为人进说,人尚以儒者目之"。王安石称赞道:“自公在野,手不去经,率其所学,以抚戎兵。”

而杨亿则赞叹:“本朝武人多能诗。”宋初名将曹翰即借诗发牢骚,写下《退将》诗:"曾经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就连“初不知书”的韩世忠经过学习以后,“晚年也能作小词”。

本文摘自张全明、李文涛所著《宋史十二讲》。如对其中内容感兴趣,可购买参详全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 那一片片神奇的竹片、木片,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它们,是秦吏案头的律令文书。 它们,是楚地游子寄往故...
埃及这些逆天文物,你见过几个 所谓“逆天”,是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想象,甚至从现代科技角度来看,也不可思议。 从这一点来说,埃...
原创 我... 每个孩子诞生,头等大事就是取名字,名字里包含着家人对他的爱和期望。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
甘肃临夏永靖:黄洮之奇,炳灵之... 在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大自然与人类文明共同谱写了一段壮丽的篇章。这里不仅有“黄洮交汇”的奇观,还有千...
“她”护遗珍|探方日记里的那些... 文物,勾连起过去与未来,而文物守护人帮助文物抵御自然与岁月的侵蚀,将厚重的历史遥寄未来。山西是著名的...
听,文物的声音 如果文物会唱歌,它们会发出怎样的旋律? 3月9日,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博物馆系列:来自文物的声音》音乐...
左宗棠一手操办福州船政局,调任... 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大清王朝的玻璃心砸得稀碎。远在湖南安化当补习班老师的左宗棠,收到老同学贺熙龄...
原创 她... 她是锡金国最美王后,25岁红颜薄命早逝,父亲是我国藏族少将 锡金曾是我国的邻国,古代被称为哲孟雄。公...
后晋一节度使擅杀过境契丹人,石... ###标题:《后晋之殇:石敬瑭的无奈与劫数》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
原创 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提起周立波这个名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