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战乱惨状的诗篇。此诗以简洁而凝重的笔触,描绘了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唐朝名臣房琯与叛军将领安守忠交战于陈陶泽,最终大败的历史事件,深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
诗作原文
《悲陈陶》
唐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赏析
诗的首联“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以及战争的惨烈。孟冬时节,来自十个郡县的青壮年士兵,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陈陶泽的水。这里的“良家子”指的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士兵,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最终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颔联“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进一步描绘了战场的景象。在空旷的原野上,天空清澈,但却没有了战鼓声和呐喊声,因为四万义军已经在这一天全部阵亡。这里的“无战声”与“同日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颈联“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敌人。那些胡人归来时,用敌人的鲜血洗濯箭矢,然后在都市中唱着胡歌饮酒作乐。这里的“血洗箭”和“唱胡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敌人的残忍和冷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愤恨和不满。
尾联“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诗人又将笔触转回了长安城中的百姓。他们面向北方哭泣,日夜盼望着官军的到来。这里的“回面向北啼”和“日夜更望”表达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整首诗以沉痛的笔触记录了陈陶之战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血与泪,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控诉。
写作背景
《悲陈陶》是杜甫在唐至德元年(756年)十月所作。当时,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陈陶(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展开了一场激战。由于唐军将领房琯的指挥失误,导致唐军大败,四万多名士兵阵亡。杜甫闻讯后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悲陈陶》。
后代评价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赞此诗“笔力屈盘,声调激越,读之则悲慨无端,涕泗被面”。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也说:“前四句写败军之惨,妙在不用一惨字,而惨状自见。后四句写贼焰之凶,亦妙在不用一凶字,而凶势如见。”这些评价都充分说明了《悲陈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练习题
选择题
下列对《悲陈陶》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通过“血作陈陶泽中水”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B. 颔联“野旷天清无战声”以静写动,通过战场上的寂静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C. 颈联“群胡归来血洗箭”中的“血洗箭”表现了敌人的残忍和冷酷。
D. 尾联“日夜更望官军至”表达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D
涉及知识点:诗歌理解、情感分析
解析步骤:
A项正确,诗的首联通过“血作陈陶泽中水”的夸张手法,确实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B项正确,颔联“野旷天清无战声”以战场上的寂静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是以静写动的手法。
C项正确,颈联“群胡归来血洗箭”中的“血洗箭”确实表现了敌人的残忍和冷酷。
D项错误在于对尾联“日夜更望官军至”的理解上。尾联“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表达的是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官军胜利归来的渴望,而不是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百姓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他们更希望的是官军能够打败敌人,结束这场战争,带来和平与安宁。
解析题
解析题
阅读《悲陈陶》一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的。
答案
诗人杜甫在《悲陈陶》一诗中,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首先,诗人以“血作陈陶泽中水”的夸张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面。他将士兵的鲜血比作陈陶泽中的水,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深切哀悼。
其次,诗人通过“野旷天清无战声”的描写,以静写动,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死寂和恐怖。战场上没有了战鼓声和呐喊声,只剩下空旷的原野和清澈的天空,这种寂静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牺牲。
再次,诗人通过对敌人“血洗箭”和“唱胡歌饮都市”的描绘,揭示了敌人的残忍和冷酷。他们不仅用敌人的鲜血洗濯箭矢,还在都市中饮酒作乐,这种行为与战场上士兵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百姓“回面向北啼”和“日夜更望官军至”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他们渴望官军能够打败敌人,结束这场战争,带来和平与安宁。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百姓的痛苦和无奈,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控诉。
《悲陈陶》一诗是杜甫对唐至德元年陈陶之战的沉痛哀悼,也是对战争残酷本质的深刻揭露与批判。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不仅为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们哀悼,也为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们呐喊。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