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高宗绍兴八年的深秋,十月的霜风带着凛冽之意,无情地吹拂着朝堂的每一个角落。曾以一身正气,力主抗金的首相赵鼎,此刻却遭遇了政治生涯的滑铁卢。他,那位曾以智勇双全、气吞山河的姿态,引领着大宋子民走向战火的英雄,此刻在秦桧的排挤下,从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的高位上跌落,贬为了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
那日,赵鼎即将离开这曾经奋斗过的朝堂,秦桧与其他执政大臣一同前往为他饯行。赵鼎与枢密副使王庶正交谈甚欢,一见秦桧到来,他仅仅是象征性地一揖,而后决绝地跨上马背,头也不回地离去。那份决绝与不屈,令秦桧心中的怨恨如潮水般汹涌。
绍兴二年,状元张九成,一个同样坚定的主战派,深受赵鼎的赏识,两人过往甚密。赵鼎的罢官,自然让秦桧的矛头指向了张九成。不到一个月,张九成代理礼部侍郎兼权侍讲之职也被罢免。
面对秦桧的拉拢,张九成冷然拒绝。他直言不讳地告诉秦桧,自己虽为主战派,但绝不苟同于任何苟安之策。在与秦桧的多次交锋中,张九成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用犀利的言辞和坚定的信念,让秦桧颜面扫地。
然而,秦桧并未因此放弃对张九成的打压。他放出风声,指责张九成是赵鼎的死党,企图将他一并铲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张九成却坦然面对。他主动上书,请求辞去职务。高宗皇帝见他如此坦诚,便赐予他邵州太守之职。然而,秦桧依旧不依不饶,又将他贬为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
在贬官之后的日子里,张九成选择了为父亲守丧三年。期满之后,他本应重新安排官职,但秦桧却再次出手,命司谏詹大方弹劾他与僧人宗杲“讪谤朝廷”,将他流放南安军。
这一流放,便是漫长的十四年。张九成在这荒凉的异乡,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他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直到秦桧离世,他才得以重见天日,重获自由。他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大宋子民心中永远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