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的历史长河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王朝陷入了一场梦醒般的危机。从崇祯四年明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率部叛逃后金开始,明军失去了火器优势,而后金却以俘获的明军工匠和火炮为基础,铸成了“红衣大炮”,掀起了清朝建立前后制造和使用“红夷炮”的高潮,清军的战斗力也因此得到提升。
在入关之后,清军对火器兵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配备火器的清军在康熙和乾隆御驾亲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战斗力逐渐由强变弱,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康乾盛世后军事需求不足、闭关锁国之策以及文化氛围的重道轻武。
康熙二十五年,清朝铸造的冲天炮虽然不足一米,重量不及两百千克,却能发射十余千克的生铁弹,最大射程可达1.4千米,媲美后来的西洋炸炮。著名的火器专家戴梓更是先后发明了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类似机关枪的早期形制,以及被康熙赐名为“威远将军”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然而,这些先进技术并未能使清军一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三百年前,“清代以弧矢定天下,而威远攻坚,亦资火器”,但在天下晏平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清军在安逸中温水煮青蛙,大梦二百年,战斗力消磨殆尽。文化氛围的重道轻武导致了清军的装备和战术与世界脱轨,最终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
闭关锁国的政策更是让清军与外部世界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态度使得清军渐渐丧失了对战争机器的理解与掌控。与此同时,清代的科举制度和文字狱等禁锢思想的做法,使得人才的上升通道被斩断。即便有赤心士子愿意为国卫社稷,也常常因为身世卑微或言行不合时宜而被排斥。火器专家戴梓,因为其才华突出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在康熙的妒忌和诬陷下,被流放盛京三十多年,不得不以卖字画为生,艰难度日。
在这个时期,士大夫们宁可安于现状,恪守传统,也不愿与时俱进。他们高傲地坚持:“蛮夷小技,宁愿恪守传统,不愿与之俱进。”认为“抵御英夷不恃乎船械,摧劲敌不系乎战具,仁义忠信可遍令人习之,机巧军械万不可多令人习之。”这种顽固的思想导致清军在鸦片战争前夕,福建水师舰船众多,但驾驶者不足半数,战斗力因此严重不足,人浮于事,鱼龙混杂成为常态。
最终,清军之战斗力的下降,是士大夫们对现实的逃避和自欺欺人的结果。他们的心态导致了清朝的装备和战术脱离了时代的步伐,使得清军无法在战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最终成为一个陈腐世界的代表,清朝在幻想“大清尽善尽美”的同时,却逐渐沉沦于自己的幻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