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若不招安,会不会就能躲过末路结局?这是无数《水浒传》读者在合上书本后,长叹一声时曾想过的问题。看似热血的设想背后,其实暗藏着命运的重压——在那个时代,没有出路,哪怕你是聚义的英雄。
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梁山的“黄金时代”——大聚义之后,一百单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山头并寨,人才济济。东打西杀、攻州拔寨,战斗力甩开朝廷一大截。但在鼎盛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口和兵马堆砌起来的开销。水泊再广,鱼也有捞光的一天;金银再多,也架不住“论秤分金银”的豪气。原著中说得明白:“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这是个什么信号?梁山再义气,终究逃不过一个最朴素的组织逻辑:养活不起自己。
所以,不招安就能过好日子么?你可以不扩张么?可以不出击么?不行。不发展就要被淘汰。
因为一旦做大,地方上的祝家庄、曾头市不肯服;州府如高唐、东昌更会防你如贼。此时你就得打,打赢了要粮要地要人;打输了呢?好汉变亡命徒。你也可以说,“不如分散经营,低调一点”。好啊,那你分给李逵一个山头,让他独当一面?他抢人老婆、杀人取肝那一套,朝廷能容么?你让鲁智深、武松回家种田?这不是逼他们饿死么?
有人会说,那就像洞庭湖起义军那样,春耕秋抢,两头兼顾。但别忘了,那些人抢一回是“过日子”,梁山出兵是“打仗”——性质不同,成本不同,动静也不同。你抢的是一船米,他抢的是一座城。梁山是规模作战,不是零星劫掠。它活得太高调,也就活得太危险。
那么,有没有可能转型,比如搞合作社,搞地下情报网,当个独立山头存在?有,但不现实。梁山原始积累方式太暴力,人员成分太复杂:有绿林、黑店、地痞、逃犯、仇家,哪有什么统一的理想?一个招安,尚且梁山兄弟心有不甘,何况要他们自我约束、自我修复、自我进化?
所以,到了那个关口,“招安”几乎是唯一的理性选项。因为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可以名正言顺走出地下、获得合法性的机会。
你可以说宋江太奴,逼兄弟们去打方腊。但换作林冲、吴用,也只会做同样的选择。朝廷要你效力,总比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好;死在疆场,总比死在曾头市的暗箭下、死在粮尽后的饥荒里体面。
有人叹梁山的结局惨,那是因为《水浒传》写得真实。真实的乱世里,草莽从不主宰命运;他们或者被朝廷收编,或者被朝廷剿灭。你不招安,等来的不是美梦,而是更惨烈的清算。
换句话说:梁山最大的悲剧不是招安,而是他们从来没资格谈“不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