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种,毛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人,而不是物。本文从太平军的兵源变迁来谈谈太平天国如何从兴起、发展到衰亡的。
金田起义伊始,参加太平军的基本都是自愿加入的两广籍将士,而且几乎都是经过洪秀全等人的洗脑,对拜上帝教深信不疑,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对此狂热。所以起事之初的太平军对太平天国坚贞不屈,军队令行禁止,作风顽强,这种作风甚至一直坚持到太平天国的最后时刻,即使在天京保卫战失败后,天京的两广将士宁可举家自焚也不向清军投降。在后期太平天国溃不成军时,各地所剩无几的老战士也鲜有叛敌投降。这些两广籍老战士是维护太平天国稳定的基石,正是由于这些老战士的逐渐凋零,才使得太平天国一步步走向不归路。虽然太平军北伐损失的军队只有两万人,但李秀成自述中把北伐失败列为了十误之首(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是“根正苗红”的老太平军战士。
太平军由广西一路征战,由广西、湖南、湖北、安徽进入江苏,攻占南京后改名天京定都于此。这一阶段太平天国势头很猛,号召力强,沿途有不少人参加了此时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杨秀清和韦昌辉等倡导精兵主义路线,对兵源的要求和军队的训练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太平军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依然比较强。
天京事变以后,杨秀清等大批太平天国重要军政要员被杀,太平军将星凋零,人才严重匮乏,太平天国的号召力也大不如前,兵力开始捉襟见肘,曾主动和以前不愿意正眼看的捻军起义部队甚至苗沛霖这样的墙头草合作。太平天国过早的定都天京,使得太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始终围绕着长江中下地区展开,这块原本最富庶的地区民不聊生,社会秩序混乱,形成了数量空前巨大的流民。对流民而言,有饭吃比什么都重要,什么理想、信念那都是遥不可及的事。
太平天国缺兵,流民缺吃,二者一拍即合,开始出现一批又一批为吃饱饭而加入太平军的的流民。这些人并不管什么上帝耶稣的,为了活下来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加上后期太平军主要领导人李秀成虽然作战勇猛,但对军队建设并不在行,只崇尚军队数量,对兵源的要求极低,不管是流民也好,清军降卒也好几乎来者不拒。对这么大批素质极差的兵源,因时局恶化,又无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人缺乏远见,随风飘摇,形势一旦有变风吹草动,这些降卒和流民组成的军队便纷纷投降。
后期太平军数量非但没有减少,一度还兵力迅速扩张,数量最多时仅李秀成麾下就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兵源的素质实在是太差了,很多时候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叛降时间此起披伏,因为投降无非就是换个地方吃饭而已。天京保卫战李秀成的二十万大军打不赢湘军2万人,天京陷落。1864年11月7日在安徽霍山,西征军朝将范立川、陈汉泰等人甚至率领十一万余人的太平军向清军三千多人投降。哪怕是十一万头猪四处乱窜,区区数千清军也无法逮住,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啊!这样的军队数量再多又有何用?由此看太平天国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