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摩擦不断的同时,大宋的西北、西南也不太平。
在西北方面,广袤的秦陇地区有一支彪悍不输于契丹的少数民族——党项。
党项属于鲜卑族的一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在唐末,由唐僖宗封党项族平夏部落首领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国姓李,管辖夏州(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绥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宥州(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和静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一共五州,夏州李氏自此成为雄踞西北的地方势力。
后周时期,夏州李氏首领李彝殷被封为西平王。
到宋初,赵匡胤登基,李彝殷即避讳宋太祖父亲名讳,改名李彝兴,并主动称臣,派使者觐见纳贡。赵匡胤很是高兴,问使者:“你家西平王腰围多少哇?”
使者答:“大腹腰。”
宋太祖道:“哎呀,有福气的人呢。”而后命匠人制作一根玉带赐给李彝兴。
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在任的是李彝兴的孙子李继筠,他积极配合宋太宗赵光义攻打北汉,助阵太原。赵光义很是欢喜。
李继筠过世后,弟弟李继捧上任,主动对大宋表示要献出管辖土地。赵光义龙颜大悦,一方面安排人接李氏之人前往开封定居,一方面安排大将曹光实前往西北担任银川守将。
但是,党项族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把祖宗留下的土地拱手相让,李继筠的同辈族弟李继迁站出来,吸引了一批同样想法的人。至此,宋与夏州良好的“君臣”关系发生了改变。
李继迁考虑到己方人少势弱,不与宋发生正面冲突,避走漠北,盘踞在夏州东北一处叫地斤泽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偷袭、骚扰、掠夺,他的势力逐渐强大。
大宋意识到李继迁是一个威胁,派银川守将曹光实突袭地斤泽,歼灭李继迁,因为实力悬殊,李继迁只带了少量人连夜逃走。
不甘心的李继迁没有放弃,逃跑后仍在不同党项部落中游走、劝说,招募到了一批同样想要壮大党项的族人。这一次,李继迁羽翼丰满之后,用了计策,装投降大宋。
曹光实不知是计,带百余人前往受降地,遭遇李继迁伏击,全军覆没。
李继迁让士兵换上宋军的衣服,拿起宋军的旗帜,前往银川。守城将士以为是自己人,打开城门。李继迁混入城内后,忽然发动突击,杀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快丢失银川。李继迁占领银川之后,又攻下会州。
赵光义得知消息,大为震怒,派兵攻打李继迁。大兵压境,西北一带的党项部落相继归宋。但是李继迁又一次逃了,还和辽国对上了眼,求娶到辽国义成公主,成了契丹人的马。之后大宋数次派兵征伐,每次都能让李继迁脚底抹油逃了。
第三次拜相的赵普认识到这个李继迁就是西北的一块癣,根除不了,时常发作。而宋辽不断摩擦,又屡次发兵西北,屯兵人数已经远胜太祖时期,长此以往帝国将被拖累。赵普建议赵光义对西南实施军事管制和物资收买双重政策,让西北暂时平稳下来。
但还是晚了一步,朝廷要养重兵,财政吃紧,地方百姓被繁重的兵役和无情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其中西川蜀地因是天府之国,自古物产丰富,更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加重赋税,最终,淳化四年(993),西川爆发起义,大宋的西南也乱了!
起义从四川青城开始,领头人不是白素贞,他叫王小波,贩茶为生,结果朝廷发现丝绸茶叶生意盈利颇丰,设置博买办,将布帛茶叶的生意垄断,与百姓争利。王小波的茶叶生意经营不下去,无奈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瞬间吸引来数万群众的拥戴。
王小波的初衷是要做地方一霸、推翻大宋的统治吗?从他的口号看,他追求的是得到最基本的生存机会,完全契合普通百姓的诉求。起义军的首战定在彭山,宰杀彭山贪污的地方官员,百姓拍手称快,再加上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不骚扰平民,专门严惩贪官豪绅,各地不断有人响应,起义之火迅速在四川各地燃起。
斗争中,王小波被江源宋军守将张玘一箭射中,重伤之下仍站在阵前指挥作战,最后攻破江源,张玘被乱刀砍死。而王小波也因重伤不治而亡,从一开始就追随他起义的妻弟李顺接任起义军领袖,不久攻下成都。李顺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蜀。
赵光义震惊,没有想到起义会演变成如此严峻的局势,决定派遣大军前往蜀地镇压起义,但又联想到当年后蜀高祖孟知祥就是为后唐攻打蜀地乱军,结果自己做大成了一方霸主的,这次宋朝派谁带兵合适呢?
赵光义眼前一亮,想到了王继恩,也就是宋太祖驾崩,违抗宋皇后意思,反而给赵光义通风报信的那个太监。
赵光义的想法很简单,太监没有后代,称王称霸对他来说没有意义,而他又给了王继恩不少恩典,王继恩定然会乖乖卖命办事的。
于是,王继恩被任命为两川招安使,带领大军杀往四川。一切都很顺利,宋军开到哪里,就赢到哪里,王继恩脸上有光。可是赵光义低估了这个太监的贪念,王继恩是不需要做皇帝,可是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对百姓造成二次伤害,城池就算被一时收复,也没有取得人心,一等宋军离开,新的起义又开始了,如此灭了这头,那头又亮,始终无法根除问题。
大宋终于意识到问题的根本,赵光义破天荒下罪已诏,承认错误,安抚百姓。
而李顺那边,地方起义军终究比不上王师,最终在剑门关吃了败绩。李顺一怒之下斩杀了三百将士,起义军心寒了,这哪里还是为我们老百姓争公平的人,分明和欺压我们的宋官没了区别。
剑门关的消息传到开封,赵光义很是高兴,那可是四川门户!
宋军一鼓作气,与起义军在成都城展开大战,最后宋军攻破成都,灭敌三万,李顺失踪。之后,起义军在将领张余的领导下继续战斗,但已不成气候,最终在至道二年(996),这场造成大宋西南动乱的起义被完全扑灭,赵光义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这一年,宋太宗已年过五十,屁股上的箭伤不断复发,折磨着他的身心。岁月不饶人,一个不情愿但是必须做的事摆到了台面上——安排继承人。
赵光义一共有九个儿子,除了其中一个早天,其他八人均长大成人。一般而言,中国历代的传统是由嫡长子继位,很可惜,赵光义皇后李氏所出的正是早夭的那一个,之后她再未生育。
不能立嫡,那就立长吧。
长子赵元佐,自幼伶俐,擅长骑射,有太宗之貌,赵光义非常偏爱这个长得像自己的儿子。
太平兴国七年(982),赵普第二次拜相的时候,赵光义封长子赵元佐为卫王,担任同平章事,跟赵普一起办事,既是分赵普的权,又是为了培养儿子的能力。一同封爵任命的还有次子赵元僖,但赵元僖广平郡王的爵位可远比不上哥哥。由此可见,赵光义对长子的期待非比寻常。
如果一切按照赵光义希望的演变,最后赵元佐会顺利接替他成为大宋的第三代帝王。而为了给自己和儿子们清理障碍,赵光义先后处理了侄子赵德昭、赵德芳,最后对自己的三弟赵廷美出手。报应就在这时候来了,应验在赵光义最喜欢的长子身上。赵元佐和三叔赵廷美关系极好,聪明如他,应该猜出赵廷美有“异心”完全是他父亲亲手陷害的,在赵光义贬赵廷美去房州时,朝野上下都是落井下石之声,只有赵元佐苦苦为三叔求情。
赵光义内心崩溃,又不能直说。他顶着千古骂名也要把赵廷美搞下去,为的还不是江山今后千秋万代都能掌握在包括你这个傻儿子在内的宋太宗—脉手里,真不懂老父亲的一片苦心。
赵廷美最终还是去了房州,夜深人静的时候,留给他最后温暖的应该就是赵元佐了。
赵元佐一直在想办法搭救三叔,可惜还没有想到办法,先听到了赵廷美病死的消息。
真的是病死吗?还是被赵光义毒死的?
重大的打击之下,赵元佐精神崩溃,心性大变,动不动就动手砍杀身边的人,令赵光义很是失望,但对赵光义的次子赵元僖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赵元僖看到了自己上位的希望,开始搞事情了。
一次,宋太宗心情不错,叫了几个儿子来喝酒吃饭,考虑到长子的病情,就没叫上他。赵元僖却故意到哥哥面前透露吃饭的事,一向喜欢多想的赵元佐被刺激到了,当晚火烧自己的宫殿。
赵光义大为光火,赵元僖还上演了一场兄弟情深,为哥哥求情。赵光义脱口而出:以后都不想再见到这个不孝子,将他贬为庶人。
宰相宋琪等重臣先后上奏为赵元佐求情,赵光义才松口允许赵元佐留在京城,但也被幽禁了起来,赵光义也再不会考虑他为继承人的人选。这一年,赵元佐二十岁。
兄长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威胁,赵元僖开始左右活动,力图在朝野里找到支持自己的势力。赵普进入了他的视野,赵元僖向赵光义力荐这位元老级的人物,最终促成赵普第三次拜相。
赵普重回权力中心,对外力主以温和的措施处理西北党项族的问题,对内以雷霆手段除了朝野中的一批蛀虫,包括朋党集团、赵光义身边的江湖术士陈利用等。不同于之前拜相时越普身上“小人”一面的出现,比如对付政敌,中饱私囊,这时候年近古稀的赵普似乎又回到了刚与宋太祖合作的时候,他回归质朴,鞠躬尽瘁,致力于推动大宋王朝往前发展。
淳化元年(990),年老病重的赵普再次上表请求致仕。赵光义舍不得他,同意赵普离开宰相职位,但没有同意他辞职退休。赵普又干了两年,赵光义才恩准他离开,这是最后的告别了,帝王和老臣依依惜别,内心多有触动。
次年,七十二岁的赵普病逝,这在古代已是少有的高寿之人。后人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泛得发黄的《论语》。这位参与并完成大宋基本框架设计的名相,对后世的影响完全不输王安石、范仲淹等人,值得被人铭记。
赵元僖失去了一个助力,不过没关系,他早跟赵普的接班人吕蒙正处好了关系。吕蒙正是太平兴国二年(977)的状元,天子门生,深得赵光义喜爱信任。这时候,赵元僖也已被封为许王,任开封府尹,根据过往惯例,算是妥妥的“隐形皇储”。
可是赵元僖还想往明面上的继承人位子再走一走,对于这事,吕蒙正没有表态,他身边的一些官员却想占个从龙之功。
淳化二年(991),宋沆、冯拯、尹黄裳、王世则、洪湛等一起上书,请求立赵元僖为皇储。
赵光义很是不喜,他还好好活着呢,立太子是个什么意思?看不起他,觉得他要驾崩了?
老皇帝心里门儿清,这几个人都是吕蒙正身边的人,宋沆和吕蒙正还是姻亲,要说吕蒙正完全不知情、没有参与,赵光义不相信。
宋太宗将这五人罢黜,赶到了大宋最南端,连带着吕蒙正也被革去宰相 之位。赵元僖啥好处也没捞到,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没关系,他还年轻,而老父亲赵光义已经五十三了,身体一直饱受折磨,时间总归站在他这一边。
赵元僖想错了。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己亥日,赵元僖和往常一样上朝,忽感身体不适,腹痛如绞,急忙回到府中。
赵光义得知,急忙亲自前往探视。赵元僖的情况已经加重。初时,赵光义喊他,赵元僖尚且能勉强回应,后来就奄奄一息了。
宋太宗看到儿子在眼前气绝,不知道有没有想到被他下毒的南唐后主、吴越王等人。赵光义痛失爱子,悲号痛哭,追封赵元僖为昭成太子。
二儿子死得太过不明不白,赵光义下令彻查。
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先是查出了赵元僖的死因确实是中毒,下毒之人乃赵元僖自己的小妾张氏,张氏下毒原本想谋害赵元僖的正妻,结果被赵元僖误食,造成悲剧。然后,又查出赵元僖生前一连串动作,这小子竟然曾想学老爹赵光义对宋太祖的方式篡权上位!
赵光义惊出一身冷汗,痛失爱子的情绪都淡了,罢去了追封给赵元僖的太子之位。
好了,赵元僖生前没有得到的太子名分,死后终于如愿了,结果还没带进坟墓又没了。
之后两年,赵光义都没心情再谈立皇储的事,大臣们个个人精,谁也不敢主动提及去找骂。
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淳化五年(994),五十六岁的赵光义身体越来越不好,就算不想认命,也必须要把考虑皇储的事提上台面。可是下面那群自以为聪明的,竟然没有一个主动给台阶的。
赵光义郁闷透了,屁股上的旧伤不由得更疼了几分。
这时候,实在急需一个合适的人来把这件事挑破,还好,朝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就是有点远,之前因为惹恼了赵光义,被打发到外地去了。
宋太宗叹了口气,“算了,叫那小子回来吧。”后来促成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让两国迎来一百二十年和平的大宋第二代名相,被宋太宗称为“本朝魏徵”的人,终于要回来了,他的名字叫作寇准。古语有云“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可以反映古时科举的难度,若能五十岁经过殿试成为进士,就算是年轻有为了。
寇准多少岁考中的呢?
太平兴国五年(980),高中甲科进士,位列探花,成为天子门生的时候,寇准十九岁。
那一年的科举榜出了四位宰相和多位执政大臣,被宋人誉为“龙虎榜”。按照宋朝的规矩,同届年龄最小者为探花郎,年轻的寇准就是这一届的探花郎,年少有为,神童之名传遍大宋。
宋太宗在一帮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里,马上注意到了寇准,少年人自信坦然,不卑不亢,又分明有着一份血性和刚直,给帝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之后帝王分配的任务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对他的满意。中进士之后,寇准被任命为巴东知州,搁现在还是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呢,但他已经远赴四川,成为一方父母官。
下基层的地方官要做的事情又多又杂,从断案子、除贪官,到调整税赋、水利农事。寇准雷厉风行,积极干练,在任两年,把巴东地区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地方,发展到“山无旷土,村无游民”,民生大大改善,百姓交口称赞。当他离任的时候,出现了百姓夹道相送的场面,这是自古以来普通百姓对一个好官最质朴最直观的爱戴方式。
被地方好评的官员,自然也会受到朝廷重视。
巴东一别,寇准匆匆前往成安。他在这里干了三年,深入了解民情,务实处理民务,把巴东的成功复制了过来,在这里留下了“迁城留田”的佳话。为了把肥沃的漳河以北土地用于农耕,寇准将县城迁往土地贫瘠的漳河以南。临别之际,那万人送好官的场景再次出现,后来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好,专门建立了寇公厅。
有了两任地方官历练经历之后,朝廷把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召回京城。寇准参加了翰林学士院的应召,在宋朝,这是成为宰相等股肱大臣的必经之路,“翰林学士”也是帝王授予心腹人士的称号。
应召之后,寇准被安排为盐铁判官,掌握国库收入的重要职位。四年后,寇准再进一步,成为正三品诏拜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专门负责朝廷提拔官员的考察。二十九岁,跻身两府大臣,成为最年轻的副 宰相。
寇准一路平步青云,少年得意,务实的做事风格没有变,脾气里的血性耿直却更胜从前。
一次,寇准仗义执言,惹得宋太宗不快,太宗起身就走,结果没能走成,龙袍叫寇准拉住了。他拽着赵光义,非要天子听完他的话才肯放手,旁边的官员们都为这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幸好赵光义虽然有很多毛病,却还算是个明白事理的皇帝。
要不然,自古以来,做寇准此举的官员不少,其中被天子一怒拉出去斩首的也不少。而赵光义冷静下来,还称赞了寇准,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可是,寇准赞也因为耿直血性,贬也因为耿直血性。他和太宗身边的老人张逊互不对付,见面就吵架,结下梁子。张逊抓住机会告了寇准一状,说寇准有异心,想谋反自己做皇帝。
原来是寇准在路上遇到了个疯子,对他连呼万岁,又恰好被一个路过的巡逻武官看到。
寇准当然不认,他实在冤枉,而且那疯子说万岁的又不光是对他,还有同行的其他官员。
他气不过,和张逊在天子面前对吵起来。
赵光义盛怒,各打三十大板:“张逊年纪大了,退休回家吧。寇准你小子,给我滚出去,别在京城干了。”
寇准第一次被贬,下放到青州,据说宋太宗后来还很挂念他,时常问到青州的情况。终于,在他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召寇准尽快觐见。
君臣见面,彼此的情绪都不能平静。
天子说:“你小子呀,来得也太慢了,朕很是思念你。”
年轻有为的臣子说:“微臣在青州亦时时刻刻挂念陛下,可是不得陛下召见,不敢轻易前往京城。”
赵光义屏退左右,给寇准看了自己的箭伤,缓声问寇准立太子的意见。
寇准经历了被贬青州,做事比之前稳重了,他没有正面回答赵光义“为天下择君,不能与妃子、侍从、近臣商量谋划,应该选择众望所归者为 太子。”
赵光义沉吟片刻,问:“襄王如何?”
这句话令寇准明白,赵光义内心有了人选,他不动声色地回答:“知子莫若父,陛下觉得襄王可以,就请做决定吧。”
至道元年(995),宋太祖赵匡胤的遗孀宋太后过世了,赵光义对太祖朝的最后顾虑也没有了。
八月,赵光义下诏立第三子赵元侃为太子,改名为恒。
赵恒这个人,脾性大度柔和,为人谨小慎微,做事低调谦让,他爱好文学,擅长书法,撰《励学篇》,著《御制集》,怎么看都是个不错的太子,将来也会是个英明的帝王。
我们如今常说的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他的《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但是,这个又多才又好脾气,被朝野上下喜欢的太子,却是当时的一国之母皇后李氏的眼中钉。
因为这个无所出的李皇后,很早就把后半生寄托在长子赵元佐身上,连赵元佐的儿子都是李皇后亲自带的。即便现在赵元佐精神有问题,也不代表他不能做皇帝,等赵元佐继承大统,几年之后,李皇后可以再换自己亲自培养起来的孙子上去。
朝堂上,李皇后的兄长李继隆是大宋名将,征南唐,打契丹,讨党项,战功赫赫,另一个兄弟李继和是殿前都虞候,掌握禁卫军。关键时刻,这两兄弟都是李皇后的有力支持者。文臣方面,还有李昌龄等一批大臣,也是坚定的反太子党。
李皇后手里的牌很多,但在皇帝身边,她还缺一个能第一时间通风报信的自己人。这拉拢的人选早就有了,还是此方面的老手,那就是宋太祖驾崩第一时间跑去喊赵光义的太监王继恩。
“太子人选已经定下,他日登基,所有大臣都一样,公公也没有从龙之功了。”李皇后如是跟王太监套近乎,“如若当时不是你的消息快,又哪里有今日龙椅上的人和公公如今的荣华富贵?那,公公想不想继续富贵下 去呢?”
王继恩也不傻,他和太子赵恒确实没什么“合作基础”,于是马上倒向李太后,只有一起把脑子有问题的老大赵元佐扶上台,彼此的下半辈子才能更好。
成交!
李皇后这边部署完成,那头已经病入膏肓的赵光义也在为儿子上位做足准备,那就是把寇准踹下去,换上吕端为相。
奇怪,寇准不是推赵恒为太子的有功之人吗?宋太宗为何不留他继续给儿子保驾护航呢?
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寇准自己作死。回京之后,寇大人血气耿直认死理的毛病没多久就回来了,里里外外惹了不少敌人,一个个都恨不得把年轻有为的寇大人拉下马。所以一得到机会,都到赵光义面前说寇准的坏话。
第二,是赵光义的顾虑。宰相这么年轻,这么能干,这么强势,太子呢,温柔,好脾气,对谁都客客气气,回头赵恒上位,面对强势的寇准,哪里有赵光义那么有本事能压住寇准哪。赵光义也为儿子捏了把冷汗。
所以,两相作用之下,当冯拯状告寇准专权的时候,赵光义顺势把寇准踹了出去,贬去邓州做地方官,然后选了“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上位。
当年,西北不平静的时候,李继迁第一次被端了老窝,老妈和老婆就被大宋抓走了。俘虏在手,这还不是想怎么威胁李继迁,就怎么威胁李继迁。朝野上下都提出,对人质不能仁慈,一定要李继迁好看。唯独吕端坚持善待李继迁的母亲,以谋他日招安之用。
这步棋,到李继迁死后产生了效果。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做了老大,感慨宋朝善待其祖母,选择了归顺大宋。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吕端在大是大非上知轻重、有远虑。协助太子登基的事交给老吕,赵光义放心。
至道三年(997),赵光义的箭伤进一步恶化,宣布“不视朝”,不再参加早朝了,但大臣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帝国依然可以继续运转。
宋太宗驾崩前夕,昌端入宫探视,发现天子已经进入弥留之际,而太子赵恒竟然没在宫中。
有人封锁了太宗病危的消息呀。
吕宰相不动声色,把情况写在入朝官员手里都要拿着的那块象牙板上,命亲信即刻拿着去通知太子。
就在这片刻的时间,赵光义驾崩了。
王继恩装模作样地哭着跟吕端说:“宰相大人,请跟我来,皇后娘娘要与您商议谁来继位的事情。”
王继恩和李皇后已经有了部署,借口商议把吕端锁起来,等扶了赵元佐登基,再放吕端出来,到时候他就算反对也改变不了什么。听到王继恩的话,吕端十分镇静:“陛下已经定了太子,拟好了诏书,我们按照陛下的意思办就行了。”
王继恩没想到会有诏书这回事,不过没关系,他想,只要把诏书拿到,这事还不是自己和李皇后说了算。
王继恩问:“诏书在哪里呀?”
“在御书楼。”
吕端说完,王继恩就往御书楼跑去,等他冲入楼内,翻找诏书的时候,身后“啪”的一声,吕宰相把他锁在了里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
吕端随后觐见李皇后,李皇后见王继恩没有同来,心里咚咚的,不安地询问:“宰相,皇上驾崩了,依照自古以来的传统,都是长子继位,您怎么 看哪?”
吕端义正词严:“陛下已立太子,没有异议。”
李皇后被怼得哑口无言,身边又没有其他助力,落了下风。
外头赵恒收到消息已经入宫,吕端立刻召集文武百官,觐见新君。
到正式举行新皇登基典礼的时候,吕端大喊一声:“等一下。”
他三步上前,掀开珠帘,仔细确认里面坐的真是赵恒,在众目睽睽之下,连新皇帝的衣服都拉开了。吕端看过赵恒的胎记,确定这是如假包换的赵恒,方才从容退下,率领百官高呼万岁。
赵光义把权力交接的大事托付给吕端,真是选对了人!
至此,大宋第三位皇帝赵恒登基,史称宋真宗,即将掀开属于他的历史篇章。
真宗上位的时候,大宋的各方面环境都比宋太祖、宋太宗上位时要好,政局稳定,经济良好。他固然是个脾气不错的人,但也不傻,马上清算了一批反对自己的人。
李皇后现在是李太后了,真宗遵循孝道,没有半点不尊,但李太后的兄长李继隆被削去兵权。
昔日协助自己上位有功的人,真宗也没有忘记,发配在外的寇准被提拔为工部侍郎。但朝野诸事,还依赖真宗上位时候出力最大的吕端,真宗没有马上把寇准叫回京城。
不过,吕端的年纪确实大了,谁来接替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