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恐怕有的人是在逃避
创始人
2025-06-27 20:32:01
0

隐居,这个词汇的意思是远离尘世喧嚣,去人烟稀少的乡里或乡野,深居简出。不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隐居也是华夏道家哲学术语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上选择隐居的名人志士还真不少。隐居的缘由也各不相同。

自古隐者多名士

像三皇五帝时期的许由、巢父。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为躲避纷扰,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不再问世事。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的大贤。在树上筑巢而居,所以被称为巢父。

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也不肯受。这些都是为了拒绝王位而归隐。还有汉初时期比较有名的“商山四皓”唐秉、崔广、吴实、周术四位著名学者信奉黄老之学。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出山时都80有余,须发皆白,因此被称为“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他们是为了拒绝高官厚禄而归隐。

最出名的隐士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也有记载说本名就是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因为对官场不满而辞官不做,隐居终南山。陶渊明其隐居的名气甚至超过其诗名。陶公是为了独善其身而归隐。

这隐居的圣地。原来在古时候就已经选在终南山了。终南山,别称太乙山、中南山等,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秦岭山脉的中段,除了是隐居的圣地,终南山还是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传说道家老子曾经来到此处,广收弟子传道授业解惑,事成而后远走天涯。而这,便是道教的由来。也是道家所传递的那种超脱思想境界,让终南山成为了古往今来世人心中的圣地。

历史上曾经隐居在终南山上的隐士有很多,历朝历代细细算下来,竟也有五千余人之多。他们选择了归隐的生活,清新自在不受外物干扰,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在意世上的纷纷扰扰,自得其乐。

红尘世外任往来

这些隐士究其隐居的原因中又分为几种。完全隐居不再贪恋红尘: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他看破红尘里的种种,即使有出山再展宏图的机会也不动心。踏上仕途后选择隐居: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古代很多,当过官,对官场的乱象不满又无力改变,所以放弃仕途,图一份清闲自在,虽清贫总好过同流合污。

表面隐居实际与尘世瓜葛不断:虽然人没在仕途,但是喜欢和官场上的人打交道,暗中谋利,“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就是对这类假隐士的讽刺。

用隐居的方式求取功名利益:通过隐居来博得名声、引起关注,然后再求取利益就容易很多,有一句"终南捷径",道出了无耻小人为求取功名富贵的心机。

看现在的隐居热潮,也是讽刺了那些跟风而至或是有利可图的“隐居"行为。时至今世,社会发展到现在,在这太平盛世,忽然又刮起了一阵隐居的热潮。据说现在终南山隐居者已经过万,而且有增无减。隐居之风愈演愈烈。

心中有南山,四海皆归处。

现代的红尘很稀薄吗?那么容易看破,引得如此众多的隐士前来?这些隐士们是真的向往田园生活,安贫乐道,喜欢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吗?没事种种花种种菜。与世无争,乐享农耕之趣。不再为票子、车子、房子而苦恼。不能否认,的确有一些人面对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时,会感到厌倦,想过逃避。

为了给自己懦弱的逃避行为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避世“冠以"隐居"之名。美其名曰,心胸豁达、了牵无挂,实则是在掩饰不敢面对现实,胆怯的内心。这也无可厚非,只是个性使然,每个人不同的选择罢了。毕竟没有伤及他人,也就无伤大雅。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无不可。

最令人作呕的是那些为了利益,打着隐居名义而去的"隐居者"们。终南山上,陶渊明当年可曾想过,终南山圣地居然开起来"隐居培训班",当"隐居"的茅屋变成一件交换利益的商品,当终南山上蜿蜒的山路变成了一条条产业链,当铜臭味沾染了终南山清澈的泉水,终南山还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吗?当地村民们会对这些隐居者摇头不止,这下有答案了。

"隐居"本应和淡泊名利同宗,怎么会和求取利润苟且?据说现在的终南山也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打卡圣地,多少莫名其妙的人进入终南山,只为拍摄一段隐居生活,然后发到网络上利用公众的好奇心,吸引眼球以此获利。这种人玷污了终南山的清净圣洁。也把隐居这件风雅事变得俗不可耐。或者说他们所谓的“隐居”与隐居没有半点关系。

何谓真正的隐居?是勘破了红尘世俗,而选择的一种与万丈红尘共生的生活方式,是对世俗的退让,与自我灵魂的妥协。真正的隐居,应当是对自我的一种修行历练,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避世隐居于山林。

这只能算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看破一切轮回,悟透红尘种种,达到物我两忘的高度,这些人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游刃有余。因为他们可以排除世俗中万般无奈的干扰,在心中修篱采菊。所谓:“心中有南山,四海皆归处。”这才是真正的隐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茶可道》:浅析茶文化之道 茶文化之道,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古代至今,品茶与喝茶都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情。因此,人们如何...
原创 老... 我特别喜欢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人只有经历过非常清醒的时刻,才会知道...
原创 朱... 关于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的关系,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朱毛不可分。 这句话可是出自朱司令之口,就连毛主席...
珍妃井连头都塞不下,慈禧如何将... 故宫中有很多的井,数量庞大的井,除了供给皇宫的饮用水之外,预防火灾也是最大的用处之一。“珍妃井”最为...
原创 戈...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那个时候的苏联整个国家已经处于很糟糕的局面,很多官员都非常腐败,他们在其位...
原创 历... 第一位就是八贤王。相信很多八零后九零后都看过《少年包青天》这部剧,剧中的八贤王仁义贤明,是正义的化身...
原创 南... 在南宋末年,有这样一位宰相。 他坚决主张北伐,力挺为岳飞翻案,还慧眼识珠,提拔了辛弃疾这样的英雄豪杰...
原创 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是具有雄才伟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明君,而魏征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第一人。 ...
原创 小... 历史书上记载的几乎都是王侯将相的故事,关于小人物的记载少之又少,但并不说明小人物是可有可无的,相反有...
原创 为... 标题:为何大家都说雍正王朝无贪官?其实原因很简单,雍正就用了一招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清朝的官场...